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发表文章
发表文章
  • 《当前儒学领域的几种主体性理论》

    作者:白宗让

    刊物:《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年04期

    摘要:儒学注重修身与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其本体就是主体,而不是抽象的实体,这也是儒学的特色。原始儒学、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家都延续了这一"为己之学"的核心生命。当前儒学研究领域的本体哲学理论主要有"作用心""情本体""仁本体""感通本体""精神人文主义"等几种,各家的理论立足点与内涵都不同。...

    时间:2018-04-01

  • 《儒学思维与新旧科技理念》

    作者:白宗让

    刊物:《吕梁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摘要: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成果丰富。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主要是社会政治的原因,而不是学术思维层面的原因。儒学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科技理念。伴随着新科学时代的来临,儒学"身心合一"的主体思维、"万物一体"的联系思维、"诗乐风化"的艺术思维可以为未来的生命科学、...

    时间:2018-03-01

  • 《<老子>的全球化和新老学的成立》

    作者:邰谧侠

    刊物:《中国哲学史》2018年02期

    摘要:《老子》是当今除《圣经》外外译最多的典籍,但迄今为止,学界没有人具体描述和分析它在全球的译介情况。丁巍先生曾经主持完成过这方面的项目《老子书录》,但其研究结果《老子典籍考》并未出版,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及其后十几年,《老子》译本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笔者收集了自己所知道的全球所有《老...

    时间:2018-02-01

  • 《清代<郑志>辑本六种考论》

    作者:朱天助

    刊物:《文献》2018年02期

    摘要:通过辑录清儒辑补《郑志》六种,详录清儒批注内容,梳理各辑本传抄先后及其源流,可以发现,清儒辑佚《郑志》互相传录,故各辑本互为依傍。梳理辑本源流,也略见清初辑佚的经过。

    时间:2018-02-01

  • 《孙禄堂国术思想与儒学》

    作者:白宗让

    刊物:《武术研究》2018年01期

    摘要:儒学是内外兼修、文武并重的学说,儒家自古就有尚武精神。"国术"在民国年间受到重视,当时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拳与道合"的基础上整合了三大内家拳种。"国术"的目标是强国强种,造福人类。孙禄堂先生用儒家的"中和"作为国术的指导思想,是武术理论方面的原创性贡献。他的武学著作进一步糅...

    时间:2018-01-01

  • 《哲学,何以作为生活方式?——漫谈皮埃尔·阿多...

    作者:史少秦

    刊物:《读书》2017年12期

    摘要: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古典文献学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国内关于阿多的译著却并不多,研究论文更是鲜见,其著作的中文译本最早在大陆发行已经是他逝世之后的事情了(《古代哲学的智慧》,[法]皮埃尔·阿多著,张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2017-12-01

  • 《中国商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王堃

    刊物:《人民论坛》2017年13期

    摘要:儒家伦理建立在诗歌抒发的本源情感之上的主体性话语建构,可概括为"诗性伦理"。在商业社会的特定生活样式下,从与此生活样式相关的情感中,可以诗性地给出商业伦理的建构,这是儒家商业伦理的一种可能的诠释。

    时间:2017-12-01

  • 《<老子河上公章句>阴阳观溯源及“阴阳”的“模...

    作者:邰谧侠

    刊物:《哲学研究》2017年10期

    摘要:《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阴阳观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沿袭前代《老子》传统,推崇"阴";又表现了汉时的倾向,崇尚"阳"。笔者结合了它此前的相关文献,发现在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其阴阳观有内在的统一:在所指为事物运行和行为模式时,书中推崇无为、安静、柔和等"阴"的模式,排斥有为、躁动、强梁等"阳...

    时间:2017-10-01

  • 《儒商研究的“曲通”范式——基于“道术”关系的考...

    作者:白宗让

    刊物:《商业研究》2017年10期

    摘要:自古以来,儒学被认为在实用层面上有所欠缺。研究儒家哲理与财富的关系必先了解"道"与"术"的关系,学界在这方面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不通"、"直通"与"曲通",其中"曲通"才是对儒家"道术"关系的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儒家以"士"为己任,很少从事商业实践。孔子对财富的正当追求持肯定态度,但原始...

    时间:2017-10-01

  • 《明清之际的两种“公”的观念》

    作者:刘九勇

    刊物:《中国哲学史》2017年8月

    摘要:​明清之际天下之“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基于明代后期“人欲”的伦理正名而有所发展。其在具体内涵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以黄宗羲为代表,认为存在一种客观实在的、作为资源的“公利”,“公”是对这一客观公共资源的共享; 其二以王夫之为代表,认为“私”利是基本的社会现实和思...

    时间:2017-08-01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