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对于儒家宗教性问题的讨论,呈现出多种思想汇流交错的格局。胡适、冯友兰一直到陈来所代表的理性人文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占据主流。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很多哲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学者,将宗教性视为儒家思想的残余。牟宗三、唐君毅等以“内在超越”来解释儒家“天人合一”的宗教性,其主张影响深远。任继愈、李申出于批判传统社会现实的需要,认为儒家就是宗教;而蒋庆、陈明等重提康有为孔教论,意图将儒家重建为国教或公民宗教。然而,大多数学者并不接受“儒家是教”,而仅肯定儒家有终极关怀。着眼于社会实践,安乐哲认为儒家是“以礼为中心”的角色伦理,在社群对个体的塑造过程中体现出相当的宗教性;而着眼于个人的修身实践,张学智等也论述了传统士大夫实现终极关怀的功夫论进路。最终,与“内在超越”一脉相承,杜维明提出精神性人文主义,坚决区别于缺乏宗教关怀的凡俗人文主义。同时,他也指出,“内在超越”的儒家传统可以与“外在超越”的西方宗教传统并行不悖,互相对话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