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摘要
本讲座以“君子耻之”为要义,从思想史与文学的角度探讨明清之交士人如何借“论耻”重建道德秩序与自我意识。作为作者专著《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文化世界:转折时代的文人与世变》的延伸,本讲座聚焦“耻”在道德行动与主体生成中的核心地位,探入明清之交道德哲学的重要面向。
第一部分讨论顾炎武、李颙与张履祥三位清初思想家的“耻之学”。他们在时代转折中,试图通过重新阐释“耻”,重新定义“何以为人,何以为士”。顾炎武视“知耻”为士人立德与救时的原动力;李颙将“耻”上升为“义命之学”,以形上之维奠定道德根基;张履祥则在“学以养耻”之外,强调以“治生”实践支撑道德修身。三人皆以“耻”为行之道,为先秦以来的“耻”之传统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与生命力。
第二部分转向“自我书写”与“自我之解构与重构”。通过细读明清之交文人的自我叙述、道德反思与日常文本,本讲座将探讨“耻”如何在文学性书写中成为士人重塑主体与重建伦理世界的媒介,揭示思想与情感在时代剧变中的共振与回响。

学者介绍

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分校历史政治与地理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Associate in Research,Brill博睿出版社书系 Series on Modern East Asia in a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主编之一。2020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兼职),“法与交叉学科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w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与全球学术平台“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创始人,现亦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研究与教学领域涵盖中国文学、文化与思想史,以及全球史与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亚洲与中国。其跨学科研究同时关注法律与社会思想的互动、法文化及政治与伦理的结构生成,以及法律在思想与历史中的演变。专著《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文化世界:转折时代的文人与世变》即将出版。

评议人:季剑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译著《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赵元任早年自传》《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曾获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评议人:郑泽绵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曾两度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 Dahlem 人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朱子学与阳明学,也广泛关注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儒家与佛教互动史以及比较哲学,在《文史哲》《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东吴哲学学报》以及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Dao, Asian Philosophy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

评议人:胡琦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清文学与文化。著有《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