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希腊哲学传统中,真理(truth)与表象(appearance)的二元分野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柏拉图笔下的哲学家被塑造为辨明此分野的智者,哲学由此成为对实体化真理的终极追寻。承担教化使命的哲人往往面临危险与困境——其职责在于引领世人突破表象世界的桎梏,通达真理之境。这种哲学认知深刻影响着欧洲哲学史的发展轨迹,直至19世纪黑格尔与尼采等思想家开始解构真理与表象的传统等级秩序,推动表象逐渐摆脱真理的统摄。中国早期哲学则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范式:思想论辩多聚焦于秩序(治)与失序(乱)的辩证关系。诸子学说致力于辨明正当秩序的本质内涵,探究维系政治社会稳定、规避混乱的具体路径。这种秩序观具有多维复合性特征,既涵盖宏观(自然的)运行规律,亦涉及微观(个体的)修为,其核心命题在于如何构建持久繁荣的社会政治体系。尽管真理/表象与秩序/失序作为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符码——或可称为哲学'语法'——其差异更多体现为程度性而非本质性。在欧洲哲学脉络中,对真理的追求通常同时包含着对秩序的探求;而中国思想中关于秩序的不同主张,本质上亦是对'正当'与'失当'的界说。二者的根本分野在于:欧洲传统要求秩序必须植根于真理,而中国早期哲学则认为正当性正寓于秩序之中。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10:00-12:00

#腾讯会议:
781 125 571

微信视频号: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B站:
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
Hans-Georg Moeller
汉斯-格奥尔格·穆勒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曾任教于加拿大克鲁克大学哲学系和爱尔兰国立考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Laotse:Tao Te King:Nach den Seidentexten von Mawangdui,1995年德文版)、《解释道家:从庄周梦蝶到鱼网寓言》(Daoism Explained:From the Dream of the Butterfly to the FishnetAllegory,2004年英文版)、《解释卢曼:从灵魂到体系》(Luhmann Exptained:From Souls to Systems,2006年英文版)以及《道德之愚》(The Moral Fool,2009年英文版),2010年人民出版社《道德经》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Daodejing)等。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研究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商的哲学研究、人文与商业伦理。著有《儒家财富观与儒商精神》(人民出版社,2024)。近年来,在《人民日报》《船山学刊》《金融时报》《财经》《鹅湖月刊》《学术月刊》《苏菲主义研究》、Cirpit Review等刊物媒体发表文章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