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张卫红教授讲座:“王阳明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
发布日期:2017-04-24

2017年4月21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张卫红教授于二教407带领北大师生进行了一次“体悟本心”的历程。本场讲座题为“王阳明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

在开场白中,张卫红教授指出,作为集三不朽于一身的儒者,王阳明为当代人安身立命指出了一条可循之径,阳明累累事功的背后恰恰是其百死千难、“一棒一条痕”的心性工夫作为支撑。通过王阳明的生命历程理解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教法的思想动因,能够看到在阳明而言,教法与工夫践履是一气贯通的。因此必须藉由实修理解阳明的教法,也必须参酌教法以理解工夫的不同层级。王门高足王龙溪所作《悟说》、《滁阳会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对阳明体悟本心的完整历程作出可描述、有阶次、因而具有普遍意义的说明。

在儒家传统中,对修养工夫历程的完整描述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后世学者大都认为这是一个由凡入圣、由低到高的修养阶次。应该如何看待修养的层层递升与自我身心的转化?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讨论对此作出了说明。君子有内在的德性要求,并能严格践行此要求,此为君子小人之别,圣人“所作皆善,所作皆出于自然”,是道德与欲望达到完全统一。据此可知,儒家的心性修养工夫与身心转化的不同阶段和各阶段的具体表现相对应。

在阳明学者中,有体悟经验者不在少数,然对此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的,似乎只有王龙溪。龙溪在《悟说》中指出体悟本心的三种工夫路径:从言而入的解悟、从静坐而入的证悟、从人情事变炼习而人的彻悟。在龙溪看来,“解悟—证悟—忘悟—彻悟”正是阳明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他通过在《滁阳会语》中对阳明工夫进行完整叙述,与《悟说》的工夫阶次说相互印证。

经过龙场之悟,阳明打通了思想上的纠结,心体朗现,此为“彻悟”阶段。龙场悟道的内容可以通过《滁阳会语》大致把握:“及至居夷处困,动忍之余,恍然神悟,不离伦物感应而是是非非自见。”此悟是生命形式的飞跃,阳明通过此“恍然神悟”,在理论建构上将格物穷理的方式敛归为心体做主。龙场彻悟之后要施行培本固源的保任工夫,此阶段阳明以默坐澄心为学的,直到致良知教提出,才意味着彻悟的完成。经历了宸濠、忠、泰之变,阳明“不动心”的功力愈发深湛,其用兵致胜的根本即在于“养得此心不动”。(钱德洪《征宸濠反间遗事》)在王龙溪的记载中,阳明自言:“军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王畿《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阳明的权变智慧正是良知的发用。致良知打通动静,但此亦未为极境。阳明居越以后工夫熟化,遂臻化境,此为忘悟阶次。“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此刻能够脱略痕迹,即事而真,是为圣贤境界。

张卫红教授以抽丝剥茧式的层层分梳,说明了阳明学不仅是理论建构,还是儒者体贴于身心性命的实证实修。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核心,透过王龙溪对阳明悟道历程的再现,可以看到工夫既是个性化的,同时也具有可普遍化的深层意涵。讲座最后,听众们踊跃提问,就阳明学的相关问题向张教授请教。

 撰稿:邱楚媛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