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3日下午“未来记忆”青年学者讲座系列第34讲“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103会议室举行,讲座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高海波主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邱楚媛主持,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李卓评议。
讲座伊始,高海波提出一个根本性问题:阳明学究竟重“知”还是重“行”?他指出,阳明在文本中对“知”与“行”均有所强调,但需从立言宗旨出发理解其偏重。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徳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
可见,阳明立说的动因在于对治功利之心,尤其是科举制度对士人心术的腐蚀。知行合一的目标虽强调实行,但根本在于纯化道德动机,消除私欲对实践的阻碍。基于这一理念,阳明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作为“知行合一”思想的核心表达。高海波广泛征引欧阳德、王畿等阳明后学的论述,说明他们对“一念工夫”的继承与发展。如王畿强调“只从一念上取证”,欧阳德以“明觉精察”与“真切恳到”分言知与行,均突显在一念上做工夫的重要性。
最后,高海波总结道:知行工夫即一念的工夫,心上的工夫,在晚年即致良知的工夫。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体用关系,知为体,行为用。
在讲座评议环节,李卓指出这场讲座把阳明学的老话题讲出了新意,高海波不仅对阳明“知行合一”说的背景进行了充分揭示,以澄清阳明立言的旨趣;更将知行问题与“心即理”等问题交涉,呈现理论的丰富意涵;同时扩展、引用大量阳明后学的材料,探讨充分深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泽绵也参与了讨论,提问应当如何处理阳明以射箭、骑马、行路等指点知行合一的教法?此为实际的行为,而非专在一念上用功。高海波就评议人和观众的提问一一给予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供稿:邱楚媛
照片:张若羽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