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悦读 | 人文与社会科学:范式突破与再理论化(笔谈)
发布日期:2025-01-16

编者按

2023年,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举行 “学术前沿: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范式突破与再理论化(2023)——‘未来记忆’国际青年学者讲座系列特别专场”。该活动由纽约州立大学陈丹丹教授精心策划召集,依托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com)开展。

其间,来自哈佛、耶鲁、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德堡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文社科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 “借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洞察人文社科的轻与重以开启历史”“透过文学、诗学、史学之镜思辨思想与理论”“融合政治哲学、政治科学、古典学与全球(思想)史,迈向未来的理论与实践” 三大主题展开三场深度研讨。
公众号将陆续推送本场笔谈中发表在2024年第6期《学术月刊》中的五篇佳作,展现青年学者对人文社科沟通互补的洞察,助力知识生产概念的创新发展。

图片



Abstract




摘要

笔谈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以学术史变迁为背景、以实证议题为例,探讨跨学科视野在突破范式和提升规范性理论方面的可能性。于文认为以早期现代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分流”经济史研究对突破现代性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公允评价亚洲现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近一步强调经济史之上必须有思想史的跟进才能理解中西现代化道路背后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诉求。以明清转型时的“新经学”和西欧早期启蒙运动的“新自然法”为例,于文比较了中西同时期兴起的历史自治思想,并强调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民族国家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汉松认为当下北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哲学过度去政治化,造成前者学科碎片化乃至庸俗化,后者则退化为制度附庸且不再关照政治本质。为此,李汉松提出重启政治哲学关于政治集体之间应如何构筑伦理关系的基本议题,重塑国际关系领域对政体、文化、冲突等议题的研究,批判建构现代多元国际秩序。王建宝通过讨论理学传统中主体哲学和历史的紧密关系,来回应当代学科综合应然和实然议题的重要性,强调超越性的价值诉求需要影响历史、并通过历史性地践行形成具体的认同。初金一通过讨论苏联作家利季娅·金兹堡对回忆录写作的文学分析,跨越文学与历史,探讨文化记忆理论如何解释非虚构文学塑造群体历史叙述与认同的功能。王海骁以中古史士族衰亡研究为例,指出中古史量化研究因为和统计学及定量社科研究常年脱钩而质量欠佳,造成学界对定量研究价值的忽视,并提出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解释宏观历史变迁。


Keywords




关键词

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范式突破,再理论化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