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2024年末撷英:遵道而行,会心不远
发布日期:2024-12-31
2024年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学术研究和系列活动中增加跨学科内容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艺术学、前沿新技术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High

lights

年度亮点Songshan Forum



01

第十三届“嵩山论坛

——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

10月20日,我院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联合举举办第十三届“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主题为“文明对话与世界和平”。汇聚了马来西亚伊斯兰国际大学校长奥斯曼·巴卡尔(Osman Bakar)、北京大学杜维明、东南大学樊和平、浙江大学吴根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齐思敏(Mark A. Csikszentmihalyi)、德国哥廷根大学夏德明(Dominic  Sachsenmaier)、中山大学张卫红、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任晓、南开大学邰谧侠(Misha Tadd)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在国际社会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局部冲突频发的当下,文明对话对于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对话是化解分歧根本途径、文明对话应成为内在价值等共识,为人类和平与繁荣提供指引。

(上:2024嵩山论坛嘉宾合影;

左下:论坛嵩阳书院对话;右下:程乐松教授)
论坛今年首开“嵩山大讲堂”,北京大学程乐松、中央党校乔清举、河南省社科院张新斌分别就“自立吾理与镜鉴共生:从对话到自觉的文化使命”“‘和’文化的底蕴与中华文明自信”以及“嵩山文明论”进行主题报告,进一步丰富了论坛的学术内涵,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文明相关议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王建宝主持讲座。
2024年6月联合国大会通过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而嵩山论坛经过十三年探索,已为文明对话构筑良好平台,开启多层次、多维度对话之门,在国际文明交流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未来将继续在推动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Publication Symposium

02

“王中江著作系列”

出版座谈会





sdfd

(座谈会现场照片)


12月1日,我院联合北京大学哲学系、商务印书馆、郑州大学哲学学院、中华孔子学会举办的“‘王中江著作系列’出版座谈会”,王博、陈小文、陈鼓应、安乐哲、赵敦华、张学智、谢地坤、王路、姚新中、韩水法、韩林合、张志强、周程、郑开、初晓波等来自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等该会议围绕我院王中江教授所出版的12卷著作系列展开深入研讨。这一系列著作是王中江教授多年来在先秦思想、儒家道家哲学、近现代中国思想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整合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北大哲学学科及相关人文学科提供了系统且全面的研究素材与范例。

Sinyi Lecture 

03

高端学术引领:

2024年度“信义讲座”

信/义/讲/座

12月10日,我院年度“信义讲座”在线上举行,主讲座聚焦“全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Sachs)教授主讲。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主持,东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樊和平和美国耶鲁大学资深研究员玛丽・伊芙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担任点评人。汇聚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全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沿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高端的学术引领和思想启迪。讲座吸引了来自哲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参与,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围绕全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相关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为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提供综合的理论和实践思路。

PART 2

科研发表与出版

PUBLICATIONS


2024年,高等人文研究院专兼职研究人员共发表北大核心、CSSCI期刊论文33篇,其他类型文章4 篇,专著25部。





特别推荐

罗伯特·贝拉 [著]  孙尚扬 邵铁峰 刘一南 [译] 

2024年4月,高等人文研究院丛书《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受到了哈贝马斯、查尔斯·泰勒、汉斯·约阿斯和贝拉学生萧阳的高度赞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对宗教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为重要的原创性著作之一,该书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杜维明对话集》是著名哲学家杜维明先生与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代表人物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被誉为继韦伯之后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的彼得·伯格(Peter Berger),以赛亚·伯林的法嗣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深不见底的”“没有母语的”对话思想家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nikar),位居全美1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之列的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缔造第二轴心时代之论的柯慎士(Ewert Cousins),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李三悦(Samuel Lee),发展心理学的引领者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后现代理论“圣三位一体”之一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印度社会学家、企业家卡普尔(J.C. Kapur),社会学巨擘罗伯特·贝拉(Robert N. Bellah),世界宗教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休斯敦·史密斯(Huston C. Smith),过程哲学家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政治哲学家弗莱德·多勒米尔(Fred Dallmayr),“协同人类学”创立者、俄罗斯哲学家霍鲁日(Sergey S. Horujy),掌握多种古代文明语言的伊朗哲学家阿瓦尼(Gholamreza Aavani)等等。
对话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全球性思想议题展开,评析了当代世界主要思潮,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们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解决现实问题的最新理论探索。
2024年11月,王中江教授在商务印书馆集中推出12部著作,涵盖从简帛时代思想挖掘,如《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儒家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等,还有对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关键人物、观念研究,如《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尽显大家风范,为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立下丰碑。
张昭炜研究员的多项成果付梓,如《编校 <易余(外一种)>》(修订版)、《方以智的哲学精神》《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点校 <人谱>》,从古籍整理到学术专著,全方位展现深厚学养。

《方以智的哲学精神》

 《点校 <人谱>》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 


 《 易余(外一种)》

《新儒家视野:杜维明先生八秩寿庆文集》本书深入剖析杜先生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国、精神人文主义和文明对话研究中的建树,细致探究儒家思想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当代社会的种种挑战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刻反思。杜先生的学术耕耘显著地抉发了儒家的根源意识,深化了文化中国的认同,增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推动了全球文明对话。

PART 3

学术活动回顾

Events

2024年,我院围绕“学科质量年”重点关注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策划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聚焦当下全球性热点问题与学科前沿交叉点,促进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部分学术成果在会后整理成论文集、会议纪要等形式出版或发布在相关学术平台上,促进了学术知识的普及与传承。

   多元学术视角线上呈现 :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 & “未来记忆”

“精神人文主义”作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重要理论体系,由杜维明先生建构包含个人、社群、自然与天道四个维度。“精神人文主义”系列学术讲座旨在提供一个高层次对话平台。2024年,四位国际顶尖学者开讲:

1月8日,清华大学陈来教授主讲“蒙文通中期的理学思想”;
3月20日,美国John B. Cobb Jr.教授主讲“作别世俗主义,走向地球主义”;
6月27日,哥伦比亚大学Timothy Brook教授主讲“《崩溃的代价》与全球十七世纪”;

11月29日,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主讲“对话的可能与不可能”。

线上云讲堂的形式,突破地域限制,吸引了更广泛的听众参与,不仅包括校内师生,还涵盖了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人士,极大地提升了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


“未来记忆”以青年学者为主要受众和参与主体,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近距离交流互动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培养和锻炼青年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为人文社科领域储备和培育新生的学术力量,促进学术传承与发展。今年该系列已举办两场讲座:
5月29日,美国纽约市叶史瓦大学希伯来古典文学、历史和哲学教授孔慕仁(Mordechai Cohen)主讲第28讲,讨论“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12月19日,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青松主讲第29讲,主题为“《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秩序的构建”。
前者聚焦于中西方两大古老文明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两种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后者则深入剖析中国汉代经典《白虎通义》在汉代社会秩序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研究。

   多元学术视角线上呈现 :

全球史与中国史学研讨

3月7日,高等人文研究院与举办“顶尖历史学家世代对谈——全球史与中国史学:理论与方法”线上研讨会,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卜正民(Timothy Brook)、杜克大学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耶鲁大学韩森(Valerie Hansen)、美国芝加哥大学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比利时鲁汶大学魏希德(Hilde De Weerdt)、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张信、耶鲁大学法学院张泰苏等知名学者,由纽约州立大学陈丹丹主持。会议围绕全球史与中国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展开深入讨论,促进了国内外史学界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多元学术视角线上呈现 :

新书研讨与发布

5月18日,与“全球研究论坛”合办罗志田教授新书圆桌谈之《复调的五四:一个自塑旋律的运动》。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罗志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郦菁、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分校 教授陈丹丹等学者在线参会。

6月17日,高研院与“全球研究论坛”合办“欧阳哲生新书谈《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北京大学欧阳哲生、王中江、美国罗文大学王晴佳、香港城市大学陈学然、北京大学季剑青、中国人民大学彭春凌、北京大学章永乐等线上参会并发言,深入探讨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7月7日,高研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举办《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新书圆桌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肯庸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二十位学者齐聚,围绕享誉世界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的人生收官之作《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展开深入对话,一同发掘这本巨著的思想魅力,推动了宗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10月13日,高研院主办“文化中国:明清之际心学与禅宗的二重变奏——《禅悟与僧诤》新书研讨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吴疆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永革所长、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南开大学何孝荣研究员等参与讨论。围绕“文化中国”这一重要论域以及明清之际心学与禅宗的关系展开研讨,深入剖析了《禅悟与僧诤》的研究价值,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契机,丰富了“文化中国”的学术内涵和精神资源。


   多元学术视角线上呈现 :

多领域学术研讨

6月18日与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耶鲁大学宗教与生态论坛、耶鲁北京中心联合举办“《宇宙的旅程》艾美奖获奖纪录片放映与评介”活动,影片执行制片人玛丽・伊芙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和约翰・格里姆(John Grim)、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研究员现场出席,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王彬彬副研究员主持,吸引300余位校内外观众。通过纪录片放映与评介,探讨生命在宇宙中的演进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公众科普教育。

6月20日与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耶鲁大学宗教与生态论坛、耶鲁北京中心联合举办“生态文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学术工作坊,聚焦生态文明与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热点议题,汇聚各方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和实践思路探讨的平台。




6月29日,我院举办“语境和语义的力量”研讨会,欧阳哲生等近三十位国内外专家出席。会议围绕百年来东西方思想交融产生的关键词展开,于近代中国语境中追溯其与本土文化的交互演变,剖析传统文化遭遇冲击时的适应性、扩展性与核心价值之展现,深度挖掘其内涵,且探究外来关键词在思想、政治、社会多领域的影响,梳理文化融合新形态,展现传统文化的鲜活的时代性与创造力。

PART 4

合作与交流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2024年,我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各类学术会议和活动中,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参与,同时也派出本院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王中江教授8月6日出席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并主讲第二届“王阳明捐赠讲座”——“一种基于普遍相关性的关系主义世界图像”的主题演讲,有超过2万人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观看了本次讲座、超过8千人参与到线上互动之中。

2025年,我们将继续以

“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理念

以海南百川的胸怀,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推进学术研究

不断进入学术“深水区”甚至“无人区”

久久为功

打造引领新时代的学术成果

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强化学术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功能

努力推动人文社科研究

与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