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纪要 | 《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秩序的建构
发布日期:2024-12-25

未来记忆 第29讲

2024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未来记忆”青年讲座系列第 29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河北大学文学院刘青松教授担任主讲人,带来主题为“《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秩序的建构”的精彩分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讲座。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视频号、B站“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也对讲座进行了同步直播。

讲座内容分为三个核心部分

一、《白虎通义》的基本内容。

          二、《白虎通义》对谶纬学说的过滤。

三、《白虎通义》的经学意义。

有汉一代,对于儒家经典的今文(汉代隶书)、古文(先秦文字)之争导致经学的畸形发展,在此学术背景下,《白虎通义》应运而生。东汉建初四年(79)冬,章帝召诸儒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持续数月之久,最终命班固将讨论成果撰辑成《白虎通义》一书。“通义”的意思是通经释义,其“通”在于选择适合现实政治的经说定为标准,而非判定今、古文学术价值。

《白虎通义》在思想上倾向于今文经学的实用主义价值评判,在具体内容上不偏废古文经学的文字训诂。作为精英知识分子参与的学术讨论,白虎观会议对经学、谶纬和子史的观念进行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谶纬中简单粗糙的神学观念以及过于牵强、琐碎的比附。《白虎通义》是对汉代认知领域的一种清理,代表了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的看法。

《白虎通义》将天人思想、阴阳五行观念融入了儒家经典,并系统化,使得儒家文化最终定型。此时的儒学已不再是孔子时代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以儒家的伦理本位为基础,以天人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框架,杂糅各家思想的综合体之一。虽对儒家思想无新发展,但正是这一点,降低了儒家思想的抽象性,使之深入普通民众之心,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基础。

(图源网络)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宇宙观,在知识体系方面有其进步意义,但将之进一步深入到人性的层面,作为道德依据,则带有一种理智上的强制性。而过度的强化天人关系的必然性,会导致盲目崇拜的神秘主义。汉代学者以此为依据,对先秦经典的过度解读,也造成了学术史上不得不面对的纠葛。

尽管《白虎通义》不具备法典的意义,所提出的理念也并未在社会层面推行,但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构建社会秩序所做的全部努力,那就是在一个共同信仰的支撑下,使名、实相应,从而达到国家机器内外的和谐与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汉代学者的努力,对今天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仍具有指导意义。

(图源网络)

讲座末尾进入问答环节,针对大家对《白虎通义》特别是“声训”的深入探讨、汉代学术环境的好奇,以及对其在现代社会秩序构建方面的启示等诸多方面的话题,刘青松教授与王建宝博士与观众进行了精彩互动。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