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新闻 | 第二届“唐凯麟伦理学奖优秀著作奖
发布日期:2023-12-16

第二届“唐凯麟伦理学奖”

12月9日,第九届(2023)中国伦理学大会暨首届中国健康伦理学大会在温州举行,会上进行了“第二届唐凯麟伦理学奖”颁奖典礼。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来教授著作《仁学本体论》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执行主任樊和平教授著作《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唐凯麟伦理学奖优秀著作奖"

唐凯麟教育基金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下设的专项基金,“唐凯麟伦理学奖”奖励和资助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开展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唐凯麟先生等老一辈伦理学家开拓的中国伦理学事业,鼓励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实践中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国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社会道德进步。据悉,一同获奖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宋希仁 著)和《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李建华 著)。

获奖著作《仁学本体论》(陈来 著)

《仁学本体论》2014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图书首次出版,该书继承和展开了古典儒学的仁论、道体论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在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将儒学的仁论发展为一仁学的本体论。其哲学的建构既是对儒家古典仁学的传承,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接续与回应,是当代儒家哲学的综合创新之作。这部著作是努力致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

陈来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199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201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其中1993—2009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2009年至今执教于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仁学本体论》(三联书店2014年)等。陈来教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获发“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 “跨世纪人才”。曾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995年、1998年)。主讲课程“中国哲学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

获奖著作《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状态》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状态》一书2017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三卷六篇二十三章,外加两万字左右的绪论,和四万字左右的结语。绪论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提出一个精神哲学问题:“‘我们’的世界缺什么?”通过对“希腊记忆”和“中国经验”的历史考察,引出人类文明的终极课题和终极挑战:“我”,如何成为“我们”?

该书上卷“‘伦理—道德’形态的精神现象学”,对中西方伦理道德发展的两大文明传统的“源”与“流”进行精神哲学的历史叙事;中卷“‘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纠结”,揭示现代高新技术和文明转型中所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下卷“伦理道德形态的精神哲学理论”是关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思辨研究;结语“伦理道德形态的精神哲学对话”回到绪论提出的问题,基于“对话文明”的理念,走出“轴心文明”和“轴心思维”,进行中西方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对话,彰显“伦—理—道—德”的中国精神哲学传统和中国精神哲学形态,实现“伦理共和”。

樊和平教授

笔名樊浩,江苏省泰兴市人。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学中心执行主任,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局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科名家。出版个人独立专著1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独立发表论文290多篇,成果获全国、教育部、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两项。代表性成果为“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中国伦理的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道德形而上学三部曲”(《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现代中国道德发展三部曲”(《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合著《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合著《现代伦理学理论形态》)。

——····——····——····——····——····——····——····——····——····——····——····——····——····——····——····——····——

樊和平教授代表获奖专著作者发言: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很荣幸作为获奖代表发表感言,感谢唐凯麟基金会和学术委员会给予我这份崇高的荣誉。此时此刻,我的感言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它与其说是一个颁奖仪式,毋宁说是向老一代伦理学家、向以唐凯麟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伦理学家献上心灵鞠躬的致敬仪式;我们接过的与其说是获奖证书,不如说是传承中国伦理学事业、传承中华伦理文明的接力棒和任务书!
当下网络流传一种说法: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意识在逝世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以量子的方式继续存在。由此可以想象,在我的身后,在我们大会的上空,呈现一种伦理意象:以时间为序列,由远及近,三个人、三句话、三个名字,交织成一道绚丽深邃的伦理气象。
第一位是诞生于上个世纪10年代、与辛革命同年,逝世于本世纪00年代的北京大学的周辅成先生。他对我们说的一句是:“人民的传统与文化”。这是周先生为我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书也是我的成名作所做的长序的标题。周先生一生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做学问,建构人民的伦理学。上个世纪60年代,周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给中央主要领导做出“全党学一点伦理学”的重要批示。周辅成先生的气象,以他的名字表述就是:“周公解梦,辅成天下”!他像周文王那样,为天地解梦,启蒙世界,以杰出的哲学智慧和伦理学贡献,让芸芸众生既相辅又相成。
第二位是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逝世于本世纪10年代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罗国杰先生。他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每日四问”。这是罗老师抄录并一生坚守的座右铭,他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每天反问自己:你的学问进步了没有,你的身体进步了没有,你的道德进步了没有,你的工作进步了没有?罗老师的气象以他的名字表述,就是:“生为国杰,死为天罗”。他开创了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伦理学的事业,建构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与体系;他知行合一,终生躬行,创造了中国伦理学的一种“圣贤气象”。
第三位是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逝世于本世纪20年代,在今年1月刚刚去世的湖南师范大学的唐凯麟先生。他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同为天下沦落人”。这是当年我们东南大学建立伦理学博士点时唐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伦理学界第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湖南师范大学是第二个博士点,东南大学是第三个博点。当年唐老师这句充满伦理感通力和伦理情怀的话,让我感动至今。他不仅是对我们的共情和鼓励,而且也是以其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栉风沐雨的天下沦落人寻找精神世界的家园的哲学宣示。唐老师的气象以他的名字表述,就是:“岳麓尧唐,九州凯麟”。他在岳麓山设坛,传授并接续尧舜之道。在我的脑海里,常常现象出唐老师建功立业的感人图景:在湖南、在长沙,在湖南师大,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岳麓山的顶峰,一个瘦峻挺拔的身影,沿着那条崎岖蜿蜒的路,坚韧而卓越地跋涉,创造了中国伦理学事业发展的奇迹。
三个人、三句话、三个名字、三种气象,一部当代中国伦理史的缩影。这种意象,这种气象,用宋明理学家张载的那句名言概括,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不仅是礼义之邦,而且是伦理学故乡。今天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今天我们的第九届中国伦理学大会有共和国功勋演讲;开幕式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主持;出席大会的学者线上线下共一千五百人,现场就有八百多人——不是出席会议的学者太多,而是我们的伦理学事业发展太快太快啦!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
唐凯麟伦理学奖已经评了两届,获奖者基本是30年代、50年代的学者。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伦理学人的初心,是伦理学事业的使命。我们坚信,来自礼义之邦的中国伦理学和中国伦理学人,一定会为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为风雨飘摇的精神世界中失家园的天下沦落人,贡献新的中国伦理智慧,缔造21世纪的伦理学故乡。
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一直努力!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