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新闻 | “经典会读”第五期:《大学》解读
发布日期:2023-12-06

(会读现场)

2023年12月3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2023秋季学期“经典会读”第五期在院内203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读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担任导读人,高研院博士后方蕴翔主持。

本期解读

导读环节,韩星教授主要讲述了从“所谓修身在正齐心者”到“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其“传七”到“传十”四个部分。在“正心”对修身的重要作用方面,韩星教授解释道,自古以来,儒学家把心作为身体五脏六腑的主宰,是“精神之所舍”(《黄帝内经》),如若不能正心,则欲动情胜,“虽欲勉疆而修之,则不得其修也。”(《四书或问》);而耳目鼻口舌等感官,都是“心之役也”,心一得正,发之于各个感官,自然没有非礼之视听、言动。在修身对于齐家的作用方面,韩星教授说,《大学》认为,人修养的不足造成的“亲爱”“贼恶”“畏敬”“哀矜”“傲惰”五大弊病,会导致对子弟的偏爱偏憎(“辟”),这样的话,“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袁氏世范》)因此,家长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随后,韩星教授对“治国先齐家”阐发了自己的理解。家庭教化中习得的“孝”“悌”“友”等行为规范正是在朝廷内对待君主、长官和下属的道理,这就反映出“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的规律。这种将亲情伦理用于政治教化的做法,反映出儒家重视教化、慎用刑罚的“教政”传统,以及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家国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仍然弘扬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国难以实行家长制,而家也大大民主化了。社会结构的嬗变滋生了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经典的力量来推动传统道德伦理回归,也需要儒家学者积极主动地开启儒学现代化的道路。

在“平天下在治其国”方面,韩星教授对“挈矩之道”“民之父母”“得道多助”和“德本财末”等概念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挈矩之道”是孔子一贯恕道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即“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统治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百姓和睦安乐;所谓“民之父母”是统治者的施政原则,要求与百姓一心,好恶相同;“得道多助”强调百姓的拥护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得众者得国”;“德本财末”是儒家崇德抑财思想的体现,认为财富争夺会使民众争斗,凝聚力下降。

在会读环节,同学们向韩星教授提出了当代社会亲情的碎片化问题——随着日益遥远漫长的求学和工作时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日益普遍,牺牲了亲情。韩教授回应道,儒家观念把血缘亲情作为一切感情的基础,传统的爱情观也只是在婚嫁中成为血缘亲情的延续;而在西方现代个人主义自由恋爱观的影响下,恋爱成为了两个人的私事,这在促进了人性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不和谐因素。关于“家国天下”之传播何以可能,韩教授认为这根植于孟子的“性善论”和儒家“天地之身”的理想,并作出了“善”的传播是“见贤思齐”式的感染与效仿,而不是各私其私的利益交换。同学们还就民心与政治合法性、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问题等问题与韩星教授进行了互动。

供稿:张文豪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