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新闻 | “经典会读”第三期:《大学》解读
发布日期:2023-11-20

2023年11月19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2023秋季学期“经典会读”第三期在院内203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读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任导读人,高研院博士后方蕴翔主持。

导读环节,韩星教授主要讲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韩星教授首先对“八目”的具体含义进行阐发。他指出,“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下的土地和人民,现在则泛指普天之下;“国”原指各诸侯国,现在则泛指各个主权国家;“家”原指周朝邦国下大夫的封地,现在则指各个家族。韩星教授认为,“正心”中的“心”不同于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在儒家语境下,“心”指的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

接下来,韩星教授还分别介绍了各家注解中关于本节的异同。例如,在“致知”的对象方面,朱熹主张认识的是客观知识,认为“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阳明主张“致良知”,强调各人意念之所发。继而,韩星教授对“八目”做出了综合解读。他谈到,“八目”是落实“三纲”总纲的心目,“皆以修身为本”。“格致诚正”的目的是修身,“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而“齐治平”又以修身为前提,“家国天下,皆系吾身”。“执其中”而视之,“三纲八目”可以用“内圣外王”四字概括,是初学者打开儒学殿堂大门的钥匙,意义重大。
此外,韩星教授还阐述了“新民”章句和“止于至善”的意蕴。他强调,朱熹认为,汤之盘铭的“新”强调的是“洗去心恶”,即革除旧的内心中的污染,发明新的内心中的洁净,这是一种“维新”的美德。“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被冯友兰先生缩写为“旧邦新命”,可以拓展出广泛的内涵,强调每个家国个人虽然都蒙受着社会积累的污染,但都有革新自己的道德使命。《诗经》说“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每人都要知其所止,以达到“至善”的目的。

会读环节,参与的同学们就文本意涵及其现实意义等话题与韩星教授进行了互动。对于郭象以鲲鹏和斥鴳比较说明人各有志,止于至善只需要“自得”即可的迷思,韩星教授认为,这类思想倾向于道家而非儒家,《逍遥游》的文学色彩浓厚,至善不能简单理解为善恶,也不能随心任意放任自流,需要结合自身环境,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对于现代社会“齐家”到“治国”何以可能的疑惑,韩星教授指出,《大学》文本在今天所面临的时代情境虽已发生了变化,但其仍存在恒久的价值。古代社会家国一体,但今天家国的所指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反而给当代的阐释者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赋予经典文本新的生命,从而让文本和阐释者相互滋养。大家还讨论了《大学》在道德上的“致知”和康德在科学上的“知性”的异同、八目的次第关系等问题。

(供稿:张文豪)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