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才斋讲堂第50讲在二教107教室拉开帷幕。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杜维明院士,以“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儒学中自我、社群、自然与天道概念的理解以及针对儒学未来发展走向的主张。研究生院刘明利副院长主持讲座。
杜维明教授首先明确了儒学的三段历史分期。他指出,儒学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时期为曲阜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儒学得到初步发展并逐渐被大范围地接受,象征着儒学从曲阜走向中国;第二时期为宋明儒学时代(11世纪—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儒学吸收了道、佛的观点,逐步传播至东亚各国并产生重要影响,象征着儒学从中国走向东亚;第三时期为新儒学时代,这一时期儒学在曲折中得到复兴,涌现出一大批复兴儒学的学者,潜藏着儒学从东亚走向世界的趋势。
在明确儒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杜教授介绍了儒学的三个显著特征。通过对“儒学在西方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日本武士道精神同儒学的结合”、“‘文化中国’同儒学的关系”等议题或者现象的分析,杜教授指出,儒家不仅是跨时代的现象,更是跨文化的存在。杜教授又分析了来自政治、历史、心理、哲学等领域对儒学的研究观点,指出儒学拥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之后,杜教授深刻分析了儒学的分层性,他认为儒学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分布在精英阶层和民间,而儒学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对知识阶级的影响力。
最后,杜教授详细阐述了解儒学的途径。他指出,了解儒学必须顾及道(核心理论)、学(学术系统)、政(实践运用)三个范围。他认为,儒家的核心理论是“仁”,因为儒家任何一个理论观点都和“仁”产生联系,离开“仁”便失去了价值,并且其他理论价值都在丰富“仁”的观点。儒家的“仁”作为理论的核心,不具备真理成分也并非教条,它在反映人的社会性的同时也彰显着人的主体性。杜教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儒学,促进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