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至6日,我院助理研究员、燕京中心(筹)执行主任陆胤博士赴台北“中央研究院”参加“2013明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本次研讨会由“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主办,台湾史研究所承办。会议采取论文组(Panel)的形式开放申请,在67个论文组申请中,最终遴选出28组论文主题参与,分别以三大主题(文学、历史、哲学),在三个场地同时进行,与会人士将近300人。
陆胤博士所组论文组的主题为:“知识转型与体式蜕变——晚清的新文类与新文体”。评议人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郑毓瑜。
长久以来,晚清知识转型带来的多样化书写体验,被“五四”一代构建的进化论式文学图景所掩盖,同时又遭到西洋近代文学概念、文类格局、写实观念的切割。为晚清所独有的许多文类意识与文体经验,并未能在百年来的文学史学科框架内得到确认。该论文组有鉴于此,分别选取怪诞小说、时新小说、策论文体、教科书文体为对象,着重从“文章学”的层面,考究晚清新文类与新文体之发生。
12月5日,陆胤博士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第二会议室发表了专题论文:《想象一种“国文”:清末启蒙教科书的新文体意识》。
该论文指出:在清末学制酝酿与确立的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一批新式蒙学读本和国文教科书。这类启蒙新书取则于西洋及日本的“读本”(reader),尤与日本小学校的“读书科”课程密切相关;在文体上亦受到日本明治时期“普通文”观念的影响,注重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以往教科书研究注重“儿童的发现”,陆胤博士研究的考察重点,在于成人编纂者的词章意识与文体想象。当时所谓“国文”,既非后来国语论者强调的浅白俗话,亦与传统词章家主张的古文辞有所区别,实为清季民初独有的一种关于实用新文体的设想,却为后起的“国语运动”与“五四”新文学潮流所掩。
除了在“中央研究院”参加学术研讨会,12月7日,陆胤博士还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近现代文学”课堂上,围绕“清末国文教育”的主题,作了一个课时的学术报告。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