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与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联合举办了“燕京大学与现代中国的博雅教育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Yenching University and Liber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作为纪念燕京大学创校95周年的专题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的二十多名学者,在总结、交流、促进有关燕京大学研究的既有成果之同时,致力于推进不同代际、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会议强调深厚历史情怀与严肃学术品位的结合,期待能以燕京大学研究为中心,形成一个关注现代中国博雅教育传统的学术共同体。
4月26日上午,与会学者参加了庆祝燕京大学建校95周年的纪念典礼。来自海内外各地的燕京大学校友及校友后人、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等出席典礼。杜维明院长代表高等人文研究院致贺词,以他本人曾长期担任社长的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为例,说明燕京大学在近代中西文明对话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指出追溯、研究、恢弘这段消逝了六十二年的教育华章,实为今日海内外学界刻不容缓的责任,亦有合于当下包括北大在内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当日下午,“燕京大学与现代中国的博雅教育传统”研讨会在前燕大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故居临湖轩西厅正式召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作开场致辞。在杜维明、艾朗诺(Ron Egan)、陈平原等学者主持下,与会学者分别围绕着“燕京大学与博雅教育”、“燕京大学与国学研究”、“燕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燕京大学与现代文学”等四个论域,发表了十五篇专题学术论文。
关于燕京大学与近代中国博雅教育传统的密切联系,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吴梓明、伍德荣教授,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学院的亚瑟·罗森鲍姆(Arthur L. Rosenbaum)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王栋教授,较早从事燕大校友口述史工作、撰有《燕京大学1919-1952》等书的陈远先生等,分别从宗教精神、音乐教化、二元文明体验、文化调适、教会大学比较研究等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以哈佛燕京学社和洪业(William Hung)等卓越学者为代表,燕京大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方面,上海大学的陶飞亚教授、《洪业传》的作者陈毓贤(Susan Chan Egan)女士、华东师范大学的魏泉教授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心得。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燕大,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之一,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刘海岩研究员等学者,就燕大毕业生等问题报告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特点,是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的参与,为燕京精神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袁一丹探讨七七事变以后燕大的校园氛围,黄育聪分析燕京大学家政系前后宗旨的变化,季剑青和张治从细部考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燕京大学,柳博赟关注圣诗翻译等,无不扩展了燕大研究的范围。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综合讨论环节所总结的,关于燕大的言说,正在走出陈陈相因的“校史”框架,日益融入现代中国教育转型与文化史的宏阔视野。
前来参与研讨会的,还有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负责人郭务本先生、已故侯仁之教授哲嗣侯馥兴女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杨壮教授等。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下属的“燕京中心”承办,高研院助理研究员陆胤博士负责召集。自2009年成立以来,北大高研院充分重视汲取、研究、反思现代中国的学术传统,在创院伊始即设立“燕京中心”,从事史料整理和学术联络,近期更全面展开燕京大学校友口述史的采访工作。中心期待能以燕京大学所寄寓的文明对话精神为基点,成为高研院开展近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研究与相关国际交流的平台。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