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34讲在线上举行,题为为“陆象山的易学”。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教授主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
(主讲人:何俊教授)
从《年谱》中可以得知,陆象山很早就接触了易学。他十三岁听到兄长诵读程颐的《伊川易传》时,就提出批判,且这种批判一直延续到象山以后的治学中。在科举考试中,象山皆选择《易》卷,可见他对《易经》颇有专攻。象山很重视《周易》中“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节,提出了他的“易简功夫”的主张。何俊教授认为,象山的易学固然贯彻了他的心学精神,也对程氏易学有批判继承的因素,但是象山易学本身的规模和风格特点尚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何俊教授对象山易学之规模的总结是“易理与象数并重”。象山的易学来源于程颐,程颐是北宋易理易学的代表;但同时,象山的象数之学也不可忽略。
(图源网络:陆象山立像)
象山的易理易学
何俊教授认为,陆象山的易理易学之风格特点主要体现于《易说》一文中。文章开篇即指出,在宇宙万物之中,一切存在都是基于“理”,没有人可以逃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周易》最大的功能是让人避凶致吉,原因就在于《易》揭明了宇宙的道理。这里显示出的是象山的理学思想,而接下来则有一番意味深长的转折。他认为理虽然是客观的,《易》学也对理有所揭示,但是若拘泥于六十四卦的卦爻象和爻辞,则容易陷于“名言之末”,无法认识到《易》的道理。
接着,象山从大壮卦和泰卦入手,提炼卦爻辞中的道理。大壮卦是上震下乾,四阳在下,阳气刚健有力,表明运势强盛;然而上面的震卦象征着雷。因此,这幅卦象启示人们,即使是运势很好时也应该怀有敬畏之心。象山的这番解释最终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经验,强调“非礼弗履”,重视善的欲望和正义的主张,而不只关注爻辞的概念,由此象山心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得到论证,即“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象山心学的另一基本命题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通过泰卦对此阐明。泰卦是一吉卦,表示安泰,但是其中的九二爻是包荒,暗示安泰之中也包含危机,因为物极必反;而安泰是否转为危机,关键在于人的精神状态,由此证明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命题。因此,何俊教授总结道,陆象山之易学阐发的风格是“归理于心”。
(图源网络)
象山的象数易学
在何俊教授看来,陆象山的象数易学中也贯彻了他的心学精神。在《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一文中,象山肯定了占卦的方式,但是指出,如果一个人心妄,那么占卦也是徒劳的。因此,象数的根本仍取决于人。首先,象山反对象数易学的神秘化,他依据的是河图洛书,但并不关心其中“数”的问题,而是力求用日常生活的经验去破解。象山认为《周易》揭示的是宇宙自然之道理,这道理可以表现为文字、图像或者数字,只是形式不同,而他重视的是经验性的阐释。第二,象山认为人是象数易学的中心和前提。第三,对于《周易》中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象山更重视后天图,而从根本上否定先天图。象山强调《周易》的流变特征,意在说明我们不能对其僵化地接受,“不可为典要”,而要用《周易》的变化思想去形成具体的自然认识。
(图源网络)
何俊教授指出,陆象山的易学不论是易理还是象数,最终都回归到人,并且落实到本心的功夫上,这一点体现于象山关于九卦之序的讨论。九卦之序是《易传•系辞》下传中的第七章,它表明,《周易》的创作源头是忧患意识,因为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九卦就是用于克服不确定性问题的。九卦分别是履卦、谦卦、复卦、恒卦、损卦、益卦、困卦、井卦、巽卦,它们围绕的核心是人的德性。何俊教授重点讲解了象山对前三卦的说明。象山界定了履卦、谦卦和复卦的内涵,并解释了复卦排在履卦和谦卦之后的原因。复卦被定义为德之本,履卦是德之基,谦卦是德之柄。复卦固然符合象山意欲强调的返归本心的宗旨,且是德之根本,但如果不强调实践,空谈复卦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象山看来,履卦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履就象征着生活实践和体验。
(图源网络)
何俊教授总结道,陆象山易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性展开。其中,易理呈现于人的实践,象数则是易理的符号表示,最后的归属仍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回归于本心,心由自然所赋予,不需要向外求索。因此,只有把握了人之本心,《周易》的易理、象数这些外在知识才能为人所用。通过这样的主张,象山实现了对易学的“祛魅”,并希望由此恢复《周易》的简易本性。
在提问及互动环节中,何俊教授对于六十四卦的卦序问题做出进一步解答,并且诠释了陆象山易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针对听众的提问,何俊教授提供了可参考的文献资料。最后,主持人王建宝博士指出,孔子根本精神在颜回身上得到实现这一观点独出心裁,并且基于孟子的理论,点明了象山思想的独特之处。
(供稿:蒋依依)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