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纪要 |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33讲:从“性智”到“体知”——现代新儒家的本体—认识论
发布日期:2022-08-13

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在线上举行,题目为“从‘性智’到‘体知’——现代新儒家的本体-认识论”。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郭齐勇先生主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在线出席。

(主讲人:郭齐勇 教授)

郭齐勇先生从“知”的角度讲述了现代新儒家的本体论及认识论问题,梳理了数位新儒家学者的主张,并提出对于当今社会的展望。


熊十力的“性智”论

熊十力提出的“性智”是与“量智”相对的概念,哲学之知属于性智,科学之知属于量智。哲学之知能够悬置和超越语言、逻辑的限制,从而体悟“人心之本体”,证会那些先于认识、先于逻辑的事物。熊先生认为哲学不废理性思辨,不排斥量智,但是必须超越思辨或量智,达到天人合一的性智境界,此即玄学方法。我们基于理性思维的基础,对于生活和生命有一种深厚的、综合的洞悉,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与客体合一的一种状况。这种本体论及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认识方法论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而本体-认识论是否受价值论的影响则是郭齐勇教授关注的问题。

(图源讲座直播)


牟宗三的“智的直觉”

牟宗三的哲学以“智的直觉如何可能”作为突破口。依据康德的思路,道德以及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可能与否,关键在于智的直觉是否可能。与西方哲学传统不同,中国儒释道三家都肯定智的直觉,讲究道德创生之心,其知并非概念思考知性之知,而是普遍、经常、一而无限的道德本心之诚明所发的圆照之知。创生重实体义,圆照重虚明、直觉义。在圆照与遍润之中,万物不以认识对象出现,而以自在物的姿态出现。因此,圆照之知无所不知而实无一知,万物在圆照之明澈中恰如其为一“自在物”而明澈,不多也不少。牟先生的哲学从本体而发,不是从见闻而发,此即康德所谓“只是心之自我活动”的智的直觉,只是主体之自我活动,不是被动、接受的,也不是感触的直觉。与康德哲学不同的是,儒家相信这种纯然的天德诚名的自我活动是可能之知,既主观地讲本心、性体、仁体,又客观地讲道体、性体相合一的绝对无限实体。牟氏通过道德实践对有限存在的无限价值作出了本体论的论证,在认知之心外无现象,在智的直觉外无物自身,这与熊先生的“性智”一脉相承,形成明显的“主体性的转向”。

(图源讲座直播)


唐君毅的“心通九境”

唐君毅提出心之本体有三向,分别为客观境、主观境和超主客观境,此三向又可细分为九境:个体界/万物散殊境、类界/依类成化境、因果界/功能序运境,身心关系与时空界/感觉互摄境、意义界/观照凌虚境、德行界/道德实践境,神界/归向一神境、真法界/我法二空境以及性命界/天德流行、尽性立命境。九境是“生命心灵”所开出的整全的现实人文世界,“心之本体”渗贯其中并导引生命心灵层层提升。这并不意味着心之本体的淡化,而相反,心之本体作为价值取向贯穿于生命心灵的全过程,加强了内在的指向性。“心通九境”体系意在以心之本体涵盖一切,最终却导致了以心之本体裁断一切,未能将包容性贯彻到底。唐先生崇尚的是生命理性或实践理性的创造性与超越性,所抉发的是有限身心的无限性与积极性。

(图源讲座直播)

杜维明的“体知”

“体知”是杜维明先生提出并用于描述儒家身心修养的专门概念,与“性智”和“智的直觉”都有关。“体知”(Embodied Knowing)即以身体之,用身体来感知,是一种将外在世界内化的功夫,是一种整合身、心、灵、神的体验之知。杜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身心二元的分剖,而重视身、形、体及其修养和训练,在具体的人文生活中用整个身心思考。从身(体)、心(知)、灵(觉)、神(明)四个层次发展人格的身心性命之学,是把文化密码建立在生物密码基础上又彻底转化生物实质,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人学。因此,“体知”超越了西方认识论的架构,包含了脑力智能、心灵与身体,具有独特的宗教、美学、道德和理性认知的价值。这也是延续了熊十力和牟宗三的思想,将“本心之仁”视为万化之源、万有之基。

(图源网络:《体知儒学》)


(图源讲座直播)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作为整体哲学或世界哲学,追求德性与理性、价值与知识的平衡统一,既体现了西方知识论传统中的科学精神,又注重人生意义和价值目标,代表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这是针对中西哲学中价值和知识的既分裂又求整合的矛盾所提出的思考。成先生将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归结为整体、本源与根源,即一个指称产生我们关于世界显现经验的终极实在性的概念,它既有客观实在的对象义,也包括“体验的存在”之义。诠释有别于解释,解释导向知识,而诠释导向价值和意义。


(图源讲座直播)


最后,郭齐勇先生总结道,现代新儒家的本体-认识论的背景是儒家的道德宗教学,包括“性与天道”及相关的内圣心性学。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体系也会被解构,因为面对功利化的时代,儒学的宗教性和超越性都显出不足。当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德性认识论如何发展的问题,郭教授表达了希冀,期待后来之人学习并转化从孔子到现代新儒家的智慧,以仁智勇来应对和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


(左:郭齐勇教授;右上:杜维明先生;右下:王建宝博士)

杜维明先生对郭齐勇先生表达了感谢,认为本体论的建构是当前哲学发展的重要议题,郭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本体—认识论”的回顾,极具启发价值。主持人王建宝博士总结道,熊十力的“性智”是新儒家思考这一议题的里程碑,其“量论”中的缺憾由牟宗三弥补,发展出了“良知坎陷说”,杜先生则将东方的思想精华渗入到希腊、希伯来精神之中,以“体知”的实践将儒家引入了新阶段。几代学者一脉相承,皆以“仁”为出发点,以“仁”汇通中西、贯彻古今。在问答环节中,郭齐勇先生在新儒家对于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性智与量智的关系以及顿悟的作用与限度等方面做出深入的诠释。


(供稿:蒋依依)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