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纪要 | 2021年度信義讲座:数智时代的价值重塑
发布日期:2021-12-16

2021年12月12日晚7时,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信義讲座”——“数智时代的价值重塑”在线上举办。

六年来,“信義讲座”围绕“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儒家商业伦理”持续开展,一以贯之、求索不断,以期为构建中国当代商业伦理找到源头活水,为发展人类新商业文明提出儒家方案。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先生。徐飞先生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还兼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创业与跨文化战略领导力。讲座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先生主持。

徐飞先生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他对数智时代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所谓数智(DI),就是数字(Digital 与智能(Intelligence)的复合。如果说过去的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自动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化变革,那么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化变革,而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或许是以智慧化、物联化为特征的数治化变革。他引用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在《创新的最后通牒》(The Innovation Ultimatum)中对连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六大关键技术的归纳,结合2016年至2021年间相关国际倡议与国家政策议题,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碳中和等领域进行了回顾。徐飞先生认为,在虚拟与物理世界交互,碳基(人)与硅基生命(机器人)并行的的当下,传统的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已经转变为人、机器人、物理世界、虚拟世界四元空间,这种情境的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乱象、迷思和隐忧。

演讲的第二部分,徐飞先生从七个方面,对数智时代的乱象、迷思和隐忧进行了介绍:
01 海量数据、先进算法、雄厚资本下的巨头沉沦

在购物、打车、外卖这些热点之后,“社区团购”几乎成了互联网又一个风口。各大互联网巨头企业利用海量数据、先进算法和雄厚资本,下沉社区终端,将线上流量与线下供应链整合,加大优惠补贴力度,用价格优势换流量,让菜价远低于市场价,甚至成本价。互联网巨头进入社区团购,不是立足于商业逻辑,而是垄断逻辑。社区团购,本质上就是干掉现在卖菜小贩,垄断卖菜渠道。徐飞先生认为,垄断巨头与过去的街霸、市霸、米霸、面霸、菜霸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它们披上了一件互联网“创新”的外衣,其对真正的创新是有害的。

(图片来源网络)

02 “去中心化”后的中心化:垄断谋暴利

数智时代的一个伟大成果是“去中心化”和“反垄断”,社会关系结构因互联网变得扁平,空间和时间局限被打破。拥有资金、技术优势的数据巨头们,可以轻而易举创造新的产品,加剧世界数字鸿沟;拥有数据的人成为最了解用户的人,并且能够掌控用户。这种无形的数据(技术)垄断,使得数智时代在倡导构建“去中心化”和“反垄断” 世界的同时,又在另一种意义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心化和垄断。对此,徐飞先生以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这四家典型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为例进行了解读:苹果应用商店30%的 “苹果税”、谷歌多项业务被质疑垄断、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的不公平待遇、脸书的用户隐私问题及对竞争对手的排挤。

(图片来源网络)

03 信息茧房、认知污染、社会撕裂

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一方面却因为“算法投喂”与信息的碎片化,人们越来越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接收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扭曲与撕裂,从而对认知造成了影响,也即所谓“认知污染”。被“污染”的认知,对人产生了两大影响:要么形成“不见是非,只论立场”的弱肉强食逻辑,要么因“崇拜逻辑,忽略人性”,而陷入盲从和自欺。结果是个人的偏见盛行,盲目自信;在社会层面而言,就会造成“社会撕裂”的后果。认知被“污染”的人,谈历史,用的是”成王败寇”;谈现实,凡事“存在即合理”;谈国家,但从不思考何为国家。在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文明价值面前,将谎言视为真相,将妥协视为阴谋,将顺从视为智慧,将守正视为愚蠢。

(图片来源网络)

04 元宇宙?内卷与精神虚无

元宇宙爆红,既是关于未来的想象投射,也离不开庞大技术体系的支撑技术创新逐渐聚合,发生质变,技术发展正在从变革外部自然,拓展到变革人类自身的内部自然。“元宇宙”由无数参与者共同去打造,最终跨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系统。“元宇宙”所创建的数字化环境会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逆转,不再是人来适应环境,而是环境能够自动地根据人的行为数据乃至神经信息等来预判或理解人的意图,从而自主地满足人的潜在需求。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会使人无形地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的游戏生活。人与人的现实互动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虚拟化,在被算法投喂的时代里迷失自己,有可能导致新的精神虚无,适得其反地成为人类沉迷的新的精神鸦片。

(图片来源网络)

05 比特币、高碳排

比特币是虚拟货币,比特币网络的计算机(矿机)需要不断进行计算,平均每几分钟产生一个区块,获得新生成区块的用户,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这一过程被称为“挖矿”。矿机的算力越强,挖矿速度越快,挖到比特币的概率也就越高。投资者为了获利,自然会购买更多的矿机,并让其长时间运行。随着比特币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机器被用于采矿,各种机器也参与到采矿中,世界各地日夜都有大量的比特币开采,在此过程中消耗大量电力。统计数据显示,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高达121.36太瓦时、如果将比特币比作一个国家(或地区),那么比特币挖矿产生的耗电量可以排进全球前30。挖矿产生的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危机

(图片来源网络)

06 技术主导、唯科学主义、理性滥用之殇

如果说“激进主义” 让制造灾难者“正义凛然”,占据道德制高点那么,“唯科学主义”让制造灾难者“有理有据”,具有“不可辨驳的科学理论”支撑,而每一场灾难的背后,两者总是如影随形。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类看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但也让一些人再次陷入致命的(理性)自负。徐飞先生列举了如下三例:无论欧美还是东亚,不断有“唯科学主义”精英提出,为了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复活“计划经济”;数字孪生在使人成为信息透明体的同时,为信息滥用和误导开了方便之门,可能造成使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更加恶化等在线伤害,使个人的隐私保护变得更加困难;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让人类看到了治愈癌症的新希望,但也让“社会达尔文主义”再次复活。

(图片来源网络)

07 生命3.0、数字人?人的异化与去尊严。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向着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方向发展,脑机接口等技术使人脑的电子化、数字化成为可能——数字人应运而生。“数字人” 是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其背后集成了多模态建模、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视觉技术等综合AI能力。数字人不仅是真人的化身,或由真人的信息组成的精神体,还会体现真人的意志,满足真人的需求,成为彼此互动的统一体。创生“数字人”,提供了利用人和操控人的新手段,助长极权主义,使现有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彻底失效。

(数字人 | 图片来源网络)


基于以上七点,徐飞先生总结道:数智技术加速了智能文明的转型,涉及人的问题更深刻地反映出来。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讨论的“人是什么”的理论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迫切需要应对的实践问题。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先预估风险之后再发展的阶段了。第四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关于人的问题,就像气候变暧一样是关乎整个人类的问题。“元宇宙”不只是对未来技术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而是关乎人性问题的灵魂拷问:人如何成为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塑造怎样的文明未来?

基于时代特征与隐忧,在演讲的第三部分,徐飞先生从八个角度谈了对数智时代的价值重塑的看法:

一、要敬畏生命
技术迭代,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动力之一,但技术在赋权提供更多“绽放自我”可能的同时,也使人“劣质化”与“非人化”。这会动摇人的价值根基,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大数据独裁”这种新型统治工具——把人变成机器和螺丝钉,通过“脑芯片”等新技术控制人、甚至直接消解人的自由意志。最终人们因愚昧无知而被残害,因意志消退而被毁灭,在技术和算法面前,所有人都“自愿”地奔向奴役。这些技术导致了我们对人的生命的延伸策略、对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限度与范围等问题的再一次思考。因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生命保持足够的敬畏,而非擅自妄为。

(图片来源网络)

二、应提升数字素养、发展自律与责任意识

虚拟世界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对自己在网络上留下的信息或行为数据,已经失去了控制权删除权。永恒的数据不仅会放大人的缺点,而且有可能成为影响信用等方面的依据,人的透明化与社会的复杂化形成了强烈对比。数智技术乃至元宇宙的发展,会在未来使人们超越代码的束缚降低进入元宇宙体验的门槛。现实世界里实现不了的东西,可以在元宇宙的场景中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实现。人们一旦沉迷于虚拟的沉浸式体验,就会束缚其创造力。元宇宙世界显然比现实世界自由很多,就像人的名字基本上固定但网名却是随意更改一样,人在元宇宙中的身份也可以随之塑造。面对元宇宙的发展,需要提高数字素养,理性而自律地生活在数字化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

三、要重视技术理性、科技伦理

反思算法社会的“囚徒”风险,并不意味对算法的拒绝,加强算法开发者的技术理性和算法伦理培养,提高算法应用者的算法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算法社会的挑战。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数智素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数智世界。技术人员应成为保护人类命运的守护者,尽可能前瞻性地预估新技术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而不是人类旅途中收费站的创建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专注于阐释古纸文本,拓展到关注社会现实。监管部门从出台宏观的伦理治理原则,拓展到建立能够应对不确定性和管控随机风险的一体化监管机制等。以上这些,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事情,而需全民警醒,去思考这个一体化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四、应怀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数智时代,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启蒙仍未完成,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问题又被严重忽视。“轴心时代”“启蒙时代”的“价值空缺”与后现代技术文明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先知预言可怕的未来,是为了让人们现在就有所行动”。透过“信息茧房”、“认知污染”、“价值虚无” 现象,深度思考当下究竟该如何求知、如何辨别、如何不被时代裹挟。

(图片来源网络)

五、深而广的阅读反思必不可少

在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大众的认知,往往在数量上越来越渊博,在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因此,现实中很多人将无法深度阅读的原因归罪给时代。事实上,阅读的碎片化恰恰在于对当下的问题丧失了关注,因此只能接受信息,而无法整合信息。应而,碎片化绝非阅读的敌人,思想才能抵御浅薄。阅读,不是为了照搬书中观点,而是为了思考当下问题。徐飞先生认为,阅读既要有深度,关心经典中人类的永恒问题,又要有广度,带着时代的问题意识,阅读经典之外的书籍。谈及经典之外的阅读时,他建议要有意选择古典世界关注较少、却给现代人带来无与伦比灾难的“恶的问题”。诸如通过“人性、梦魇、暴力、挣脱”等线索,对阿伦特、奥威尔、赫胥黎等人的多部著作进行深刻思考和反思,以唤醒当代人对严肃道德问题的冷淡和漠视。

(图片来源网络)

六、开展文明对话

对话开展的前提是说理,这要求对身边的事物形成一种相对复杂、精致的观察和思考。一个人能够好好说理,不仅能帮助自己在各项事务中捍卫切身权利,而且也能促使自己学会辨别真伪,防止被他人煽动和蛊惑。霸道、含混、反逻辑、反理性,俨然已经成为现今公共空间发言的常态,而这也不仅仅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更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日常交往中,国人往往不需要会说理,只需要“会说话”,说话的最高标准是合时宜,是让自己被人喜欢。至于说话内容的真假,对听者有没有帮助,却无关紧要。现代国人最缺乏的,正是说理的传统。因此,开展文明对话刻不容缓。

杜维明先生受邀出席基辛格博士90寿庆并发表演讲   

七、进行批判性思考

现实中,骗子能成功,并不是骗术多高超,而是人的本性之中,就预装了认知偏见、捷径思维、私利羁绊、情绪昏智等思维陷阱。在人际关系高度传媒化的今天,谎言、欺诈和骗局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电子邮件、移动电话、网络群体、社交网站,让人际交流和说服机制变得更为间接。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弱点更为清醒,从而变得比较不轻信和易骗。比“轻信”更可怕的,是人的“自欺”。生活中,人并非只要明白了,就不会再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并非体验过自由,就不愿再回到奴役的状态。知道并承认人性的曲木无直材,才能真正学会批判性思考、应对人性的弱点、认知的局限。


八、新启蒙

器物层面的文明,虽然是现代文明最绚丽的“景观”,却只是文明的最表层。相比之下,思想才是永远的奢侈品。沉迷在科技和信息爆炸的“现代性的幻想”里,却忽略了“现代”来自于人的觉醒和理性的启蒙。对现代国人而言,最可怕的现象不是忘却了启蒙,而是认为不再需要启蒙如今,启蒙的意义,在三类人的侧目下彻底被消解: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们认为,启蒙带来了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因而他们极力反对启蒙时代建立起来的一切;犬儒主义者们早已不再考虑人们需不需要启蒙,而是将思考的重点转向了如何在这个时代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点点现代文明亮光的大众,盲目乐观的认为启蒙已经成功,不再需要“画蛇添足”。启蒙并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新启蒙。

(杜维明教授2016年在韩国出席学术讲座)

最后,徐飞先生谈到,互联网本身不是一个邪恶的“发明”,但是,它却极易因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让人行为上变得懒惰,因其对娱乐的包容性,让人思维上渐渐退化;更因其被彻底管制的可行性,被用作全员洗脑的工具。互联网的真正危机不在于“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是人性的对抗。一切与互联网、数码技术、人工智能有关的问题都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于人自己的问题。任何技术危机的实质,都是人的价值危机。因而,我们要以人,而不是技术,作为思考数智时代所有问题的核心。今天,我们不应将互联网归为“伤害人类、奴役人类”的替罪羊,而应该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实现自由与解放,最终推动“人性向善”。

在开放环节,徐飞先生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王建宝先生代表高研院对徐飞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感谢。在线上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第六届信义讲座圆满结束。

“信義讲座”是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研究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围绕商业社会背景下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这一主题进行展开。讲座旨在提供一个高层次对话平台,广泛邀请关心商业伦理议题的知名学者、业界精英及政府官员就商业实践中出现的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跨越学科界限,融通理论和实务区隔,重新发掘、充实和丰富儒家传统在精神、道德、伦理及制度等层面的资源,凸显并扩展“仁”的价值,将精神性人文主义视域下新商业伦理的探索向前推进。

前五届信義讲座:

2016 · 第一届:儒家伦理的现代经济使命
孙  震   台湾大学原校长、台湾著名经济学家 (右上)

2017 · 第二届:网络经济的伦理基础
许士军   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创办院长、台湾著名管理学家(左上)

2018 · 第三届: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性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傅成玉   中石化原董事长、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左下)

2019 · 第四届:由演化观点看人类智慧:问世间,智为何物?
曾志朗   台湾“中研院”院士、欧洲艺术科学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二行中)

2020 · 第五届:商业与人文
华  生   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右下)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