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纪要 |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 第23讲:当代人文教化如何可能
发布日期:2021-12-13

2021年12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23讲在线上举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围绕“当代人文教化如何可能”这一主题,开展了人文学在历史脉络和当代语境中地位、作用、价值以及未来前景等多方面的讨论。讲座由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全程在线参与。

万俊人教授指出,人文学科可以被视为伴随人类文明和文化始终的最古老的古典知识群。然而,时至今日,人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技术发展下,机器智能的高度发展挑战了自然人标化智商的限度和知识的意义;
经济发展下,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凸显、道德人隐退”的局面反映出现代人道德情感感知力度的弱化;
政治角度下,国家和国际政治之间界限的模糊,及其衍生的政治意识形态折射了现代人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

“人文教化”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层意思,从历史功能的原型上看,人文本身就是教化:在东方,儒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仅是一种记忆学习和知识体系,也是教化国民文明有礼的根本,以使国家成为国家,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希腊七艺(包括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也和其文明的原始条件与最初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无论是儒家六艺还是古希腊七艺,作为人文学(humanity)的基本圆形,都象征着人文学发展作为传统知识生产、存储、传递、推进的一个特征。第二层意思,万教授结合文艺复兴将人从中世纪神学客体的桎梏解放出来的历史,点明人文教化也是人自身的解放,使得人从“自然”走向“自由”。人文教化赋予人新的本质,将人和其他的自然生命区隔开来,从“nature”的状态演进到“human nature”。
因此,人文教化给人类带来了幸福(well-being)和福利(welfare)的两重解放,通过人文教化组织成的社会结构,使人突破了原始生命的脆弱性,并经由社会分工得到生产力和社群结构的显著发展。由是,真正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在探索人作为世界的主人时,强调的并非权利的赋予和获取,更侧重责任、道义、使命的承担。而维系人类世界安宁的、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基本原则是践行人文教化,即建立秩序,形成特性的礼仪风俗法律。在中国,实践人文教化尤为重要:儒家文化语境中,教化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必须,它不仅是历史形制上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在制衡强盛的世俗主义,确证现代人生活的确定性的重要力量。

然而,以当今高等教育和研究观照,现代人文学地位已然有显著的变化:其一是学科地位上的变化,万俊人教授结合自己加入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复建和人文学院重办的经历,点明人文学在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类目中的混沌状态、和人文学教育应用性缺失的现状。其二是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变化,万教授认为人文学在学科上的边缘趋势的症结是其“非科学”的特点,人文学难以程序化、验证和实证。相比较而言,应用社会科学,因其发展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增长而增长,知识增长也呈爆发性。以经济学为例,其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生活活跃与社会生产的必然结果,也因其知识生产方式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技术“替代性”生产的特征——新型的知识出现意味着旧知识的死亡。与其相对,人文学知识是积累性的。
万教授认为,替代性的科学技术的知识像水,必须流动以保源头活水来,而人文学知识如酒,只能通过时代沿革下的不断重读。因此,“非科学”的知识身份也使人文学在科技时代的现代学科体系下面临三大危机: 
第一是应对问题不可言说的知识合法性的危机;
第二是全球范围内教育制度中学科边缘化的危机;
第三是因经典精读式微映射的古典学意义上的文化危机。


(左:万俊人教授;右:王建宝博士)

为什么当今仍然要讨论人文教化和人文学的复归呢?

万教授认为,人文学作为“非科学”的知识体系,其变化的独特意义在于始终保持着对“人”的专一。同时,人文学讨论的并非外在,而是可以被个性化、人格化、内在化的归属与个人的知识。虽然人文学不具备外在工具性,但它关乎摆脱自然生命规律主持的节奏、探寻人自身目的目的。一方面,正如精神人文主义的指向,人文学关照每个人自身对于生活和人类的期待;另一方面,人文学也帮助克化当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焦虑,通过学理化地思考精神生活和文化生命,提升现代人的内在定力。因此,人文教化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德育、思政的指导,更多的是人如引导自身啜饮一样教育自己省思现代生活方式,维持生命成长。相关的实践道阻且长,但也有不乏世界学术讨论中的实践,如美德伦理学。总体而言,万教授指出,人文教化的根本是使人从自然之物走向自由之物。从自然走向自由,从一个普通的生命、自然、生命变成一个意义的生命载体。并且给他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留下它的痕迹,也就留下他人生的意义。而在这个意义上,人文教化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使命当然值得被信任,这也是精神人文主义对人文学的期待。

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反应积极,分别就道德本体的伦理学关系、老子思想在中国/世界人文领域的地位等问题向万俊人教授请教,万教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应。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