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在腾讯会议线上举办了“未来记忆”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十七讲,题为“康有为‘三统’说的关切与局限”,主讲人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皮迷迷。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博士后郜喆评议,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吴蕊寒主持。
皮迷迷博士根据自身对康有为学说的丰厚研究基础,旁征博引,在本次讲座中不仅重点解说了康有为“三统”说在其人思想历程中的意涵、地位和与“三世”说的承接作用,也观照了晚清学人在面对西学东渐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现实中以儒学为基点生发出的文化姿态及其时代局限。
主讲人:皮迷迷 博士
皮博士在对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和“三统”“三世”说发源的春秋公羊学进行了详细的背景阐释后,将经典“三统”说简要概括为关乎新受命之王政权合法性及政教开端的理论,包含三个方面:“存二王后”以尊先王;“新王改制”以大一统;在“法后王”的基础上,遵照文质再复的规律。“三统”说在康有为之前既已是公羊学的核心内容,清代公羊学家进一步发展了经典的汉代公羊学说,将“为汉制法”拓展为“为万世制法”,如深切影响康有为思想的刘逢禄。”由于时代主题的更易,康有为再次进行变革,期望通过“三统”说来寻找孔子之教作为一种文明教化中的“万世法”,试图通过重建儒学的普遍主义来挽救时运危机中的孔教文明。对此,康有为做出了两重改造,一是创造性地确立了孔子的“教主”身份,二是将“法古”改造为“托古”,将“改制”改造为“创制”,以期将“三统”说从一种历史经验转向为面向未来的制度设计。
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从事实上质疑了“三统”说的有效性,也使康有为转向了“三世”说,从前者的循环结构转向了后者的进化色彩。皮迷迷博士的介绍中,康有为的“三统”“三世”说不同于常见认知中的并列关系,在学者的思想历程中存在前后相继的升降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康有为学说一以贯之的特性,也呈现了康有为学说实质的变化是变更了“法”的内涵,从具体的制度设计变为面向整个人类与古今万世的规律与法则。
评议人:郜喆 博士
讲座展示后,郜喆博士对讲座进行了评议,进一步探讨了康有为公羊学研究和清代常州学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康有为对于制度的理解、康有为“三统”说和其后《大同说》的接续等问题。主持人吴蕊寒博士和现场听众也进行了积极提问,对康有为对于孔教、科举制的理解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热烈讨论。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