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二十二讲:赵鼎新:前现代帝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特征
发布日期:2021-10-04

2021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22讲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题为“前现代帝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特征”。主讲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教授赵立新。讲座由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

赵鼎新教授开宗明义,阐释学术讨论中的“帝国”概念和帝国研究的重要性:其一,帝国研究已然成为当下热门研究话题,随着20世纪美苏争霸的尘埃落定,帝国政治发展的新框架成为学界探知的新方向。其二,本次讨论中的“帝国”指一类地域庞大、内部文化和族群多样,在国际政治上具有一定主导权、对其他国家主权具有干涉意愿和能力的政体模式,有别于近现代西方侵略者所呈现出的狭义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其三,虽然本讲着重描画的是前现代帝国,但其与现代国家也有很多相似的生存条件的重要限制,且常为当代人文学者忽略;换言之,帝国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并没有过时。

由是,讲座从前现代帝国的生存条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技术、环境、人口等因素如何形塑了帝国治下的各种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模式和帝国发展逻辑,进而探讨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如何造就了游牧帝国的基本特征、农耕帝国和游牧帝国的互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和15世纪后游牧帝国在整个欧亚大陆的总体性垮台。

「前现代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特征」 

赵教授认为,前现代帝国的统治局限于技术条件,其专制的社会渗透力还是也是极其有限,最终呈现为“Puny Leviathan/弱小的利维坦”。即使军事实力强大如秦朝,其末期的起义军在战术迂回中的避险地带也并非人迹罕至,即秦时期帝国在社会控制上难免表现为“天不高、皇帝远”的特征。
其次,欧亚大陆的前现代帝国普遍呈现“边界模糊多变、间接统治”的特征,如汉、唐、明、清时期,因为与邻近地区存在军事交锋,以整个朝代的视角回看,朝代所控制的地域边界必然高度多变。同时,由于疆域的广大,县以下社会和(内)边疆地区都需要通过间接治理来协助因地制宜的统治,如贵州地区的土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一国多制”是前现代帝国的常态。古代帝国为了克服渗透力有限这一难题,一般都会用更熟悉当地情况并且能嵌入当地的权力结构的代理人来控制边疆地区。例如清朝依据地区和民族分别实行科举制、“土司”制和旗人制等,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的历史中也存在这种间接管理模式。
此外,还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作用:帝国统治者会挑选边远地区中依附于核心帝国,由其扶持的地方政治精英。但当核心帝国的力量转弱时,这些地方精英就会滋长野心,因政治/军事原因的变动而带来边缘/核心地区力量的转换,成为核心帝国的掘墓人。

「帝国的发展、文明的分流和宗教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前现代国家的客观生存条件和管理特征,赵鼎新教授以宗教性质中的儒学为例,指出了宗教在强化统治和成型文明中的重要助推作用。
随着帝国的体量发展和疆域扩张,昔日“弱小利维坦”的帝国加强统治的方式,逐渐依序从“原地区统治者管理边远地区”、“派亲信或亲戚管理被征服之地”向“通过宗教加强帝国内部文化整合”转变。

因此,轴心时代不同帝国在同一时空的共存共生,也侧面指向了文明的大分流。前现代帝国需要宗教来提供合法性。提供文化整合力量,形成统一的精英文化。而各宗教的教主则想利用帝国势力来做大自己。这时候,不同宗教教义的性质就会对帝国的国家形态、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规定了一个文明许多其他方面的特征。
帝国的兴衰也是任何前现代帝国的必然宿命,中国史学界称之为“朝代循环论”。但赵教授介绍了其中可能的误解,因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更迭的朝代具有相似性这一特殊事实,可能会让人觉得朝代循环背后有同一的支配规律,但中国每个朝代的成垮原因都不尽相同。赵鼎新教授认为,道家“道可道,非常道”中对于因果关系特殊性的强调,是解释帝国兴衰的更合适的思路。

「游牧/帝国的互动形态和游牧帝国的整体性垮台」

此外,赵鼎新教授也着重分析了欧亚大陆的两大类帝国——农业帝国和游牧帝国的互动,和后者消亡的原因。
游牧帝国常因农业帝国的军事压力或克里斯马领袖出现而诞生,生存条件由其食物链设置、气候、人口决定,形成了以部落联盟为稳定的政治形态。在游牧帝国的眼中,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产力发达的农业帝国是隐患下的逃避所和理想的掠夺对象,而游牧帝国和农业帝国的交流史主要集中在欧洲、印度和中国三大绿洲地区,主要呈现为自前4-5世纪起长达两千多年的军事竞争。从一致性的角度出发,中国与游牧帝国的交流最为典型。

游牧帝国和农业帝国的互动形态最终受到两个生存条件的制约:一、游牧帝国打仗厉害、农业帝国则具有更强的组织性力量。二、游牧帝国历史记忆能力弱,农业帝国组织厉害、汲取社会资源能力强,并且有较强的记忆力。因此在组织技术、科技技术、认同感和意识形态领域均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性发展。这两个条件也为欧亚大陆游牧帝国在14世纪后整体性衰弱和垮台埋下了伏笔,使其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绝唱。
赵鼎新教授史实结合、资料翔实、洞见频出的讲座,对前现代帝国的发展和路径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问答环节,也解答了观众相关血缘和王权的历史、及儒法化和当代国家治理的提问。

主持人:王建宝

报告末尾,主持人王建宝博士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补充梳理了前现代帝国和文明的分类,同时将不同的宗教、文明和古代帝国的回响的最大公约数落脚到“人”,强调“历史意识”,提倡了“以人为本”基础上进行异文明、跨文化的交流,通过人文的大道体现宇宙的大化流行。同时,王博士也代表与会的500多名观众、本院师生和杜维明院长表达了对赵鼎新教授这场纵横千年历史的精彩讲座的感谢。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