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二十一讲:杨国荣:经典、经学与经典之学
发布日期:2021-09-14

      2021年9月10日,第37个教师节,当天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杨国荣主讲“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 第21讲,本次讲座也是2021-2022学年的第一讲。讲座题目是《经典、经学与经典之学》。

主讲人:杨国荣教授


杨国荣教授从“经典”谈起。他认为,中外都有经典。作为思想的载体,经典关乎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经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经典塑造的智慧的内容有其普遍意义。同时,经典塑造了人的存在方式与存在形态,涵盖了宇宙人生的体系,展示了人自身如何“在”,从而使“人”在形而上领域认识世界。


经典的形成要经过历史选择的过程,展现文化积累意义的才能沉淀为历史的经典。经典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同时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但经典超越了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是一种更为深层的展现。


其次,就中国文化的演进而言,经典首先与经学相关联。从普遍的价值观念到日常的行为方式,经学对中国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作用。正如《庄子·天运》篇云: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云:“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庄子·天下》篇云: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杨教授认为没有经学,就不能真切地理解中国文化。以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为视域,则可注意到,经学本身可以区分为两重内容:

其一,与文献的研究相关,属广义的文献之学。随着清代朴学的兴起,经学中的文献研究之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学本身也逐渐形成某种实证化的趋向。


其二,经学的另一重内容与价值取向相联系,表现为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功能的观念形态。经典的主导性和神圣性是合二为一的。

研究方式的角度来说,后一意义上的经学更多地趋向于以义理的认同压倒批判性的反思。在个体与社会、过去与未来、政治秩序的理解等方面,经学呈现多方面的历史限定。


除了经学之外,经典还关乎广义的经典之学。传统的“经史子集”丰富了文化发展形成的多样的、创造性的思想系统,部分作品在获得经典的品格之后,就成为经典之学所考察和反思的思想对象。


从荀董扬郑到程朱陆王,从永嘉学派到明末四大家的顾黄王方,从《史记》《汉书》到《离骚》,从韩愈到苏轼等等都已经成为经典。


不限于经学之域的广义的经典,在研究方式上,以情感认同与理性分析的统一为进路,注重对话与比较,并由经典的诠释进一步引向现代思想的建构。深入“她者”的对话不仅可以有助于推进其中特定的人物和学派的理解,也可以回应并丰富“她者”的内容,在彼此的摩荡中创造出新的意义世界。


从现实的层面看,考察经典,不能仅仅限于经学,而应当指向更广意义上的经典之学。


问答环节,杨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热心听友提出的问题。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了本场讲座并代表杜维明先生向杨国荣教授表示感谢。在讲座总结中,王博士谈到,他认为“经”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其意义是无限的。马一浮先生曾说“六经楷定国学”。文化中国的经典是活生生的慧命存续,而不是汉学(Sinology)或者埃及学(Egyptology)。


对经典的学习,或可帮助现代人避免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的泥沼里或者游荡在价值虚无主义的废墟上。


一个此时此地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在仁与礼的创造性的张力中,既要克服狭隘的特殊主义,也要超越抽象的普遍主义,形成“宇宙神人”的三位一体。


撰稿丨王建宝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