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邓秉元教授主讲“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十六讲:《孔门经学:德性论与工夫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张卫红教授主持讲座。
主讲人:邓秉元教授
孔门经学是不同于西方爱知之学的体道之学,是以工夫体证的生命实感来观照天人宇宙(anthropocosmic),并生发种种相用。由此形成“体用不二”的义理结构,及工夫论与德性论之自觉。
邓教授抛开以往认为孔子言仁乃随机指点、并无系统的前见,尝试从工夫论视域,重新诠释出隐含在孔子诸多言说中的求仁工夫次第,即:
立志、持敬、博学、自省、好恶、依仁、入圣。
后世孟、荀两系儒学实由此分途。
孔门“三达德”与“五常”生发于仁,归本于智。
以太极、两仪、四象这一易道的展开方式为基本义理结构,揭示出孔门思孟一系德性论中,由吾人生命本真之仁,如何生发出“三达德”与“五常”的相用结构,并论证“三德”统摄“五常”,二者交徧互摄的内在关联。
孔门工夫论的主旨在于求仁,亦即孔子所谓好学。好学在德性论意义上与智相应。孔门“三达德”与“五常”归本于智。
张卫红教授认为,邓秉元教授所讲内容是对儒学经典的重新领会。《论语》《孟子》等经典中很多耳熟能详的文献,在邓老师的解释下,能帮助听众领会到了以往没有认真思考、但却是更为根本性的含义;其次讲座内容是对孔门儒学思想建构的重新理解。《论语》中看似零散无体系的语录中实际上包涵着一个有结构体系、有深刻义理内涵的基础性结构,即邓教授所讲的德性论与工夫论,尤其是德性论的基础性结构,这是以往研究忽视的,实际却非常重要,既是儒学的理论建构基础,也是我们精神生命的一种基础性结构,让我们从此安身立命。最后,儒学可以带来对自身生命的信心。如果学术解释可以让儒家的生命智慧奠定在一种不随时代变化而改变的生命根源上,那就会让人生发出对它的信任、信仰,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样一个生命结构,当然儒学的这一结构并不是唯一的生命结构,它可以像支撑古人的生命那样,非常有力地支撑起现代人的生命价值。
主讲人:张卫红教授
张教授最后总结了邓教授的讲座内容。她说:“邓教授是尝试从根源处确立儒家德性论的根基——德性为什么可以确立,是怎么确立、怎么开展演化的,解决的是一个基础性的原问题,我称之为立乎其大。反观我们做研究的很多时候,或者是因为没有搞懂这个最重要、最边界性的大,或者是沉浸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忽略了大,大立不起来,也就做不出有分量的有效的研究。”
编辑丨王建宝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