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十五讲:戴卡琳(Carine Defoort):现代“正名”概念的解冻与厘清:从康有为到胡适
发布日期:2021-06-22

2021年6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十五讲在Zoom会议平台举行。讲座由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的戴卡琳(Carine Defoort)教授主讲,题目是“现代‘正名’概念的解冻与厘清:从康有为到胡适”。
主讲人:戴卡琳(Carine Defoort)


讲座伊始,戴卡琳教授以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关于思想之风作用于已经“冻结”(frozen thought)的观念,从而使观念重新流动、重新创造的论述起题,开启了她对现代“正名”(correction of names)观念的考察。出于方法论的自觉,戴卡琳教授表明自己无意参与哲学意义上对“正名”观念内涵的诠释与讨论,而是试图通过对思想的清理,进入观念内部检视其在现代被诠释的历史。

首先,戴卡琳提出了现代“正名”论域的六个家族相似特性:其一是出自《论语·子路》的关于“正名”的完整论述;其二是强调“正名”在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其三为其它文本中以“子曰”的口吻提出的关于“正名”的阐释;其四是其它早期文献对“正名”的论说;其五是强调关于“正名”的论说与孔子其他思想具有理论上的连贯性,构建了“正名”的完整叙事;其六是现代“正名”论域与传统表述之间既存在断裂,也存在修复与重塑。

在对“正名”的现代特性作出界定之后,戴卡琳教授着重考察了康有为与胡适对现代“正名”话语的构建。首先,戴卡琳认为是康有为推动“正名”观念进入现代中国政治哲学的视野。他的阐释虽然具有传统训诂学的特质,但提出了许多具有革新意识的观点,其中就包括对“正名”的极力推崇。在康有为的思想脉络中,孔子是一位改革者,而“正名”就是孔子推动社会改革的核心主张,正所谓“圣人之治天下,先正名”,“改制必改名,而制乃定”。康有为通过文献征引与互证,构建了一条逻辑贯通的以“正名”为中心的儒家政治哲学语脉,这是现代“正名”论域的萌芽。

随后,胡适的哲学诠释将“正名”塑造为一个独立的重要话题。胡适把“正名”放置在《论语》的整全语境中考察,不仅论述了“正名”所具有的重要社会政治意义,也以“正名”的思想释读了《论语》中的特定文段。他同样将孔子看作一个改革者,不同于康有为的是,胡适认为孔子的改革或许失败了,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哲学家。胡适对“正名”的讨论真正打开了其现代论域,在某种意义上,胡适也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典范。

戴卡琳教授以现代“正名”观念的六个家族相似特征分别剖析了康有为和胡适对“正名”的重塑,通过比较了二人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胡适的观点很可能受到康有为的影响,而当代学者对“正名”的理解又普遍受到胡适的影响。在思想之风尚未自觉时,流动的思想可能会变成确定不移的观念,透过对“正名”论域的考察,戴卡琳教授表明其方法论的自觉,即不依据已有论述就固化对某一观念的看法,对于一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以这种“融释”(melting)、重启的眼光去考索其来龙去脉,往往能得到不同视角的睿识。

在互动提问环节,戴卡琳教授听取了观众的提问,并一一予以回应。复旦大学哲学院白彤东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建宝博士也参与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主持人邱楚媛向主讲人和听众表达了衷心感谢。


编辑丨邱楚媛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