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继续在本学期开展,进行第九讲,由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欧洲研究院院士黄俊杰教授主讲,题目为“儒学的脉络性转换与东亚思想交流史”。
(主讲人:黄俊杰教授)
黄教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讲座图文声情并茂。他指出,儒学经典及其文化在东亚思想交流史中,经历过某种程度与面向的“脉络性转换”(Contextual turn),使来自中国的儒家价值,可以为日、朝社会所接受,并开启儒学的新内涵,使儒家更能“风土化”于异域。“脉络性转换”指的是文化、思想、概念或更细的“单位概念”离开其原生的社会或语境,而传入另一个社会或语境之后,常常出现逸脱或被抽离其所从出的思想脉络,并在异域被赋予新的意义(meaning)或意涵(significance)的现象。脉络性转换不是简单的移植,它包括“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两个常常是同时发生的步骤,并可以分为侵入性的脉络性转换和选择性的脉络性转换两种,其效果可能是创造性的转换也可能是曲解性的转化。在“脉络性转换”过程中,总有一些中介人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其中扮演了思想经典的吸纳者、节选者、解释者的角色,并在权力网络中有不同的位置。其中,政治权力在脉络性转换过程中也会对解释者主体性产生一定影响。
(主持人:陈立胜教授)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陈立胜教授对报告作出评议,并提出在当下儒学的脉络性转换中,其中间人物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以天下还是民族、国家为中心等问题,听众也踊跃提问。黄教授一一加以回应。
编辑丨赖区平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