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五讲:倪培民:德性之蔽——从<论语>中的“六言六蔽”说起”
发布日期:2020-12-11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8日上午,“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五讲在腾讯会议平台以直播形式举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格兰谷大学终身教授、原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为诸位师友先进开讲“德性之蔽——从<论语>中的“六言六蔽”说起”。

尾生之信、申生之孝、荀息之忠、季札之让、仲子之廉,这些似是而非的美德与情操,让我们后死者对道德文化生命的疏通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既然中庸不可能,则狂狷之士亦为孔孟所称许。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是“认贼作父”的“乡愿”,乡愿者,德之贼也,为儒者所不齿,更不肯为。呜呼,学绝道丧日久,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生命之挺立,又何以可能?

《论语》是一块水晶,反射出各个侧面的光彩。倪教授从《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的第八章入手,折射出人性从幽谷之深处发出的人文光芒。原文如下: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段话正如程颐所感叹,“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倪教授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德性之蔽的普遍性、德性之蔽之似是而非的特征、对德性进行揭蔽与批评的必要、德性的揭蔽与故意的偏颇、价值的冲突与权的艺术、中行、狂狷与乡愿、德性之蔽与德性伦理、结语:超越的卓立。

倪教授开门见山,认为德性的构成当中都有恶的成分,就像药物中都有毒素一样。各种思维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也都有各种流蔽。当然,这不是价值虚无主义也不是价值相对主义,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具有根源意识的包容主义。例如盲人的听觉非常敏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一族一国之民亦如是: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夫子诚不我欺哉!

其次,德性之蔽似是而非的特征会导致盲从者喝彩,奸猾者狡辩,正如艾希曼在遵守命令的德性之名下,犯下了屠杀犹太人的滔天罪行,此谓汉娜·阿伦特之“平庸的恶”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把洗衣机称为“污水机”“耗电机”,虽然其“耗电”并产“污水”。何以故?恶紫之夺朱也。

为此,倪教授在第三部分谈到了对德性进行揭蔽与批评之必要。人的优点往往就是出错的地方。救人的手术刀当然可以用作杀人的屠刀。我们可以强调不同的精彩,但是不能无视弊端。正如孔子曰:“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也。”我们既要避免抽象的包容主义,也要避免狭隘的封闭主义。而是天道在人心:天何言哉,百物生焉,四时行焉。

第四,针对德性的揭蔽,会产生故意的偏颇(罗思文语),此谓矫枉过正也。孔子“因材施教”,变化气质,成就君子。例如,学生仲由(字子路)进取心强,“由也兼”,所以孔子“退之”,提醒子路同学,“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学生冉有(求)胆气不够,“求也退”,所以孔子“进之”,提醒冉求同学,“闻斯行之。”正如杜维明先生所教,没有同情的理性会成为冷酷的计算,没有正义的自由会成为自私自利,没有礼仪的法律会变成无情,没有责任的权力会成为掠夺的借口,没有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尊严就会空洞无力。其实核心价值之间是有张力的,有冲突的,甚至矛盾的。

第五,在“价值的冲突与权的艺术”这一部分,倪教授认为“德性的互补”可以平衡“诸善的冲突”,在“具体的、活生生的、此时此刻的人伦日用中”(a concrete living person here and now),用“工夫”来行“权”。“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正如南宋大儒陆象山先生说:

“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明儒王龙溪也曾经感慨:“千圣同堂而坐,其议论作为必不能尽同,若其立命安身之处,则不容毫发差者。”行权之术,多哉,反经之道,一也!

第六,行权之术需要高明的身心修炼,否则就会成为寡廉鲜耻、无恶不作的借口。在中行不可得的时候,狂狷则可许,乡愿不可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射中靶心是一次“故意的偏颇”,必须根据风向、风力等外在参数的变化来调整射箭的姿势和力道,否则发而不中节。僵化的执中而无权,犹如狭隘偏颇的“执一”,危害很大,“举一而废百也!”工夫不是越高明越好,因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种“常识性”的选择或许更符合个人的修身和社会共同体的建立。正如孟子表彰乐正子是“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而“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工夫的层次非常分明,学问不可躐等,因此,当心灵段位不高的时候,乱用“工夫”会导致智慧的无耻。

第七,倪教授认为“德性伦理”不能充分地表达儒家伦理之“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人文主义是一种全盖性的人文主义,是与“四时偕行”的人文化成的过程,是变动不居的地平线(restless horizon),存有的连续性(continuity of Being)是其哲学的独特性,敬天法祖是其宗教的形式化,是生命的“延异”,是人的生活与天地之大德的互感互通,是在气化流行中涵摄着天理良知,是在良知的一体朗现中,道德的形而上之道德地展开,宇宙论和本体论在此时此地水乳交融,这是即哲学即宗教的,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是即功夫即本体的,可谓大贲若白,绘事后素,生生不息!

最后,儒家是学习的文明,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批判的精神。从“六言六蔽”章,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这种强烈的学习精神,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活泼泼的、生命的学问。好学是根本。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好学,则有“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超然卓立于天地之间。天德流行,天人合一,我你共勉!

撰稿丨王建宝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