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在腾讯会议平台,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副主任樊和平教授以《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及其群体差异——基于40年改革开放持续调查的数据》为题,开讲“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首场讲座。
樊教授在讲座中谈到,2007年至2017年持续10年的三轮全国调查、四轮江苏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流和信息链及其精神哲学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大众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已经形成。文化共识的要义一言概之:伦理型文化的共识,其核心是关于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传统的现代中国形态的共识。这一文化共识从三个维度展现。一是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伦理道德传统的文化认同与回归期待;对于伦理道德优先地位的文化守望;对于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信心,它们从传统、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呈现关于伦理型文化的共识。二是“新五伦”— “新五常”的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文化共识: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新五伦”,爱、诚信、责任、公正、宽容的“新五常”,呈现“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三是伦理实体的集体理性与伦理精神共识。家庭伦理守望中问题意识由道德品质向伦理能力的转化、分配公正与社会伦理实体的文化认同、干部道德与国家伦理实体的认同,形成家庭—社会—国家三大伦理实体的文化共识。这三大共识展现出中国伦理型文化“认同—转型—发展”的精神谱系。
报告结束后,樊教授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部分问题,从伦理上守望传统和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才能够建立我们自身的本体论的承诺、从而真正建立起文化认同,使得文化中国的重建成为可能、形成一个具有批判的集体的共同意识,使得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伦理地思考、伦理地生活。
编辑丨黄琦、赖区平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