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2020年秋季学期10月回顾:“未来记忆”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0-10-20

10月8日,“未来记忆”国际青年学者讲座2020年第一讲(总第七讲)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主题为《“诸神之神”: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太一》。

刘教授从汉儒匡衡的郊祀之议谈起,进而聚焦于西汉王朝郊祀系统中的太一神,这是天地之外的另一种神灵。有别于经师所主张的天地祭祀,太一祭祀由方术家所推崇。在此基础上,刘教授着重分析了言辞的两种类型,其一是法官的判辞,体现“言为心声”的模式。其二是巫祝之辞,这是具有双向约束的语言,既约束求福者,也约束赐福的神灵。言或名具有一种操控、约束力量。与此相对,道、一或太一是无名的。这为思考太一与天、诸神之神与众神的关系,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益的切入口。

报告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作了深入评议,他指出刘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涉及中国思想和中国文明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语言有操控的力量,可以建构秩序,同时也是有局限的,而这就关涉到无言或混沌在秩序建构中的意义;由此,在名教秩序中,无言之天的地位也值得思考。随后,听众也踊跃发问。刘教授对评议人和听众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10月15日,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吴新峰主讲了“未来记忆”国际青年学者讲座第八讲,主题为《人神之际: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神话叙事与信仰实践》。

吴博士以杜维明先生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为理论视角,分析了甘肃(泾川县)西王母与诸圣母的“神话-信仰”,认为民众通过神话叙事与信仰实践的方式体知西王母和诸圣母,起到了沟通人神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民众实现了一种自我的建构和心灵的安顿,并在社群、自然的健康互动中,最终实现一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活。

评议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认为吴博士讲座中所分享的研究内容大体上属于民间信仰的研究范畴,涉及到当代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中西文化的矛盾;第二,民众;第三,民间信仰。吴博士借用杜维明先生的“体知”概念,扩大了“知识”的范围,将民众的各种“知识”(包括信仰实践和神话讲述),都纳入到了“知识”的范畴,由此可以从理论上说民众是有“知识”的。吴博士的讲座很好地理解了民众,从理论上对人的信仰有了尊重。

分享: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i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