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往期>>
与会专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儒家哲学;著有《“身体”与“诠释”——宋明儒学论集》(2011)、《王阳明“万物一体”论》(2008)等。


                                                        “道”与“心”:中国文化之中的宗教宽容精神何以可能

“宗教不仅在理论的意义上始终是个谜,而且在伦理的意义上也始终是个谜。它充满了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也充满了伦理上的自相矛盾。它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体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和激烈斗争之源泉。宗教自称拥有一种绝对真理;但是它的历史却是一部有着各种错误和邪说的历史。它给予我们一个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经验范围的超验世界的诺言和希望,而它本身却始终停留在人间,而且是太人间化了。”

这是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在《人论》之中论述宗教的一段文字,撇开“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不谈,宗教“充满了伦理上的自相矛盾”这一现象,这恐怕是至今仍然困扰世人的一大难题,以至于孔汉思(Hans Kung)说:“没有诸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长达三十年的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1598,一说1559-1594)、史称第一次全欧大战的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1618-1648),以及延续近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Cruciata,1096-1291),在欧洲历史之中,宗教与战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世界冲突、暴恐事件的热点地区,仍有宗教的影子依稀可辨。

卡西尔的困惑也见于现代新儒家的宗教反思之中,唐君毅曾指出,宗教原为人类精神生活之一最高表现,一切宗教之初衷即是向上提升人类,其教义之中多少都包涵着对人之道德教训,都以爱人敬人为教。宗教虽有不同,但宗教徒既皆同为人,自亦应相爱相敬。然而“从人类历史上看,则宗教上的斗争,却正是最残酷而无情的。宗教上的门户之见,亦正是划分人类的铜墙铁壁。” 

毫无疑问,任何宗教冲突的背后都有政治与世俗利益的纠缠,而一旦宗教卷入权力与世俗利益,则真是“人间化”、“太人间化”了。

反观中国,宗教战争甚为罕见。唐君毅在《中国宗教之特质》一文并明确把“宗教上的宽容精神”列为中国宗教的特色,[2]印度与东亚文化尤中国文化中历来富有宗教宽容之传统,在哲学上究竟做何种解释?本文拟1,对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三教交涉史里面的宽容与会通现象进行回溯式的分析,2,对这种现象给出一简要的政治背景与社会背景之分析,在此基础上,3,给出哲学上的解释。本文认为传统文化尤儒家思想之中(1)作为创造性范畴的“道”之“含混性”(ambiguity)与“居间性”(inter-ness)特征,(2)与“道”密不可分的“心”之“无偏”、“无执”遍润万物的“大公”特征以及由此“道”与此“心”所衍生的阴阳互补-和而不同-忠恕之道这一三位一体的感通思维,(3)遍在四海的圣人观,(4)圣经系统之开放性为三教乃至五教之间的宽容与会通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