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儒家哲学、先秦诸子;著作有《闲先贤之道》(论文集)(2013)、《公私辨: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2012) 等。
演讲摘要
儒家伦理的新开展:“道德形态”与“伦理形态”
在近代西学冲击、社会转型、制度变革的影响下,儒学已不可避免地呈现“花果飘零”之态。虽然一个多世纪以来,重新焕发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一直是学术界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并未得到解决或达成共识。在历史上,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政治构架上的纲纪之道、义理上的心性之学、社会生活中的人伦之理、精神信仰上的内在超越曾经发挥了全面的作用。时过境迁,从封建专制走向共和,纲纪之道已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政治儒学、制度化儒学已经终结;尽管现代新儒学阐发的心性之学精致而深奥,但以此生发出科学与民主的意愿却是一种虚幻的构想,无以产生现实的作用;与此同时,儒家的日用伦常至今还影响着民风习俗,儒家式信仰由于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文化认同,在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的背景下,彰显了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伦理形态”与“道德形态”经过重新诠释,依然能够满足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