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往期>>
与会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著有《儒家道统说新探》(2013)、《孟子解读》(2010)等。

演讲摘要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记录的是荀子不同时期的看法。根据内容及成书时间的不同,荀子讨论人性论的文字可分为四组,其中《富国》《荣辱》可能为荀子居赵时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论思想,其特点是提出了情性-知性说,将情感欲望与材性知能都称为性。一方面认为顺从情性或情感欲望会导致争夺、混乱,因而蕴含有情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知性可以做出抉择判断,制作礼义,“知者为之分”,实际是将知性看作善的来源。《富国》《荣辱》的情性-知性说为后来《正名》《性恶》篇中的性-伪说做了理论准备,但又有所区别。一是没有提出明确的性恶观念,二是在性概念的使用上存在含混模糊的地方,不仅将情性、知性都笼统称为性,而且将生而所具的认知能力(能知)与后天的认知结果(所知)也都归为性。后荀子通过对性的两重定义(《正名》),将性主要限定为情性,同时又提出伪的概念,以概括能知和所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期思想中的矛盾。《富国》《荣辱》还没有出现伪概念,是其属于荀子前期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