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往期>>
与会专家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儒学、哲学、文化研究;著有《社会哲学》(2001)等。


                                                                                  演讲摘要


文化中国范式的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由马来西亚一批有志青年(华侨生)提出“文化中国”概念以来,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文化理念、文化谋略和文化符号,“文化中国”大约在三方面得到关切和发展:一是思想文化界。海外的韦政通、傅伟勋、杜维明和梁燕城,大陆的方克立、张岱年、郭齐勇等一批知名学者分别对“文化中国”做了不同向度的关注和解读。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第三代标志性人物杜维明从20世纪90年代伊始围绕“文化中国”论说在英语世界和汉语世界苦心孤诣地加以阐扬,可谓最有功于“文化中国”思想范式的推行。二是大众媒介界。2000年1月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了以“文化中国”命名的网站,2006年1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开播了《文化中国》讲坛类节目。令人欣喜的是,“文化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标识性概念传达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新闻出版界。早在1993年,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加拿大籍华裔学者梁燕城创办了《文化中国》学术季刊,浙江《联谊报》“钱江潮版”曾经设有“文化中国”栏目。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退休老专家乔力主编的、以“文化中国”为主题的大型丛书自2002年开始在济南出版社连续出版,到目前为止分《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和《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两个专题一共出版了50多本雅俗共赏的图书。另外,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退休老专家谢祥浩主编的以“文化中国”为题的丛书,也于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四本书,分为《文化中国:文艺卷》《文化中国:宗教卷》《文化中国:哲学卷》和《文化中国:军事卷》。

 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文化为依托、为内容对中国民族国家形象的描述,后者则是以中国为载体、为范围的特定区域文化的指称,不过两者共同表达了中国与文化的一体两面性。犹如杜维明所言,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二而一、一而二,“文化中国”的主词是“中国”二字,拥有族群、区域和语言的含义,冠以“文化”就是“为了突出价值理念,强调人文反思,使得中国也成为超越特定的族群、地域和语言含意的想象社群”。进一步讲,文化中国范式的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如果说文化中国范式的构建需要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那么,大力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为文化中国范式增添丰富的内涵、广阔的历史资源。

构建完善文化中国范式之所以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文化中国的母体。中国文化处于永不间断的时间之流中,它分为传统、当代和未来三种形态。海外华人之所以构设、彰显“文化中国”话语体系,固然包含着未来美好文化中国理想的想象和期盼,固然包含着对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性成就的肯定,但是它更多的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根、共同的基因、共同的纽带、共同的精神家园。正是抱持深厚的“中国文化乡愁”意识和“中国文化寻根”观念,国内外有识之士才创建了“文化中国”理念,才把“文化中国”作为核心标志和价值取向加以推崇。二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文化中国的核心。杜维明从文化圈层的角度对文化中国做了文化空间学的划分,提出了“三个意义世界”(或“三个象征世界”)的“文化中国”论说,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文化中国的意涵。不过,理应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核心构成,“中国文化”虽然从属于“中华文化”,后者包括由海外华人所传递、创造,体现传统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化样态,涵盖面更为宽泛,但是“中国文化”终究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发源地,“中国文化”的主体占“文化中国”主体的绝大多数,作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尽管自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冲击而遭受一定的断裂、流失,尽管出现了杜维明所忧虑的因激进反传统而导致的“文化中国”资源的衰竭和价值的跌落,但借助于地下文物、在世文献和文化人群许多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成为构建“文化中国”的不竭源泉。三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中国魅力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以致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而且,它还以其具有普适性价值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至今得到了众多炎黄子孙的认可、信赖,成为构筑“文化中国”的历史动因。在当代,要使“文化中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发挥它的激励作用、引导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就必须深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义理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深入挖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就必须深入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

这里,笔者重点关注的是,当今国际社会日益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和世俗化,在中国社会处于不断转型、文化不断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为何要构建“文化中国”的蓝图?为何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不是出于民族文化的自大自恋,也不单是为了抵御外来强势文化入侵的文化保守和文化自卫,而是基于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强,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文化自信,基于应对文化激烈竞争、激烈冲突和文化同质化的挑战以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独立性、长久性的文化自立。具体地说,当今之所以要创建“文化中国”范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出于四方面的战略考量:一是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二是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三是国际竞争的独特优势,四是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