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往期>>
与会专家


主要内容摘要

李伯重:今天上午,周生春教授和几位发言人讲话都很精彩。周生春教授特别提到了一个“儒商”的概念,我是做历史的,我不是做思想史,我是做经济史,我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看,儒、商和儒商,中国商人成长的历史。

那我就讲三个内容:首先,儒、商和儒商这三个概念,孔夫子早就说过“必也正名乎”,才就你所说的概念去进行讨论。儒从最简单的,大家都用的百度百科来说,读儒家经书的人,就像早上几位学者发言都讲到的,读书人并不等于就是儒,反之,有一些有儒家伦理的人他不一定识字,大家都看过《儒林外史》,大部分人只能用四个字来评价“糟糕极了”,他们绝对不是我们说的儒。儒多半是指一种人格的倾向,不仅是人格,还要有他的抱负、理念、理想,这是大家都在看的,在座的各位学者,大家都很了解儒学的,对“儒”和“士”所下的定义,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所以,儒家不仅仅是读书识字或能够背诵儒家经典,更重要的是有它的理念、志向和风范。什么是士?余英时先生说过,士的基本精神是除了献身专业工作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于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确实是有共同之处。

另外一个概念,商,现在俄罗斯最大的一个报纸是《生意人报》,如果从对商人做的理解来说,是贩卖商品从中获取利润的人,英文的解释也差不多,这个概念在西方出现是比较晚的。businessman这个词在早期英国都没有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是做生意的人,就是商人,核心就是做生意,跟商品买卖从中谋利有关系,当然,做得比较全面的解释,中国古代的商人与今天的商人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说他是企业家。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人,既从事商品生产,也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就现在的很多公司。从事服务性行业致富的人,那今天就多了,旅游业、旅馆业以及到电信业等都是,最后是银行家,古代商人不包括那么多方面。

第三是儒商,到了1949年以后,几十年都消失了。经统计,如果看儒商研究的文章,到1990年之前是0篇,完全消失了,现在又开始出现了。什么叫“儒商”?也是有很多争议的。一般说来,如果按大多数人的理解,能够接受的是有儒德的商人,他们有儒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儒商非常重视商业道德,包括很多方面。所以,这是儒、商和儒商三个概念的讨论。另外,现在有的学者在讨论,对于儒商还有那么多争论。

我就讲第二个,儒与商,分离与冲突。为什么明朝以前没有见到“儒商”一词,以前儒将是见过的。因为以前大体说来真正叫做儒商的人很少,可能凤毛麟角,所以汉语词汇没有出现相应的表明他们身份的词汇。那古代的儒和商确实是完全分开的。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商完全在另外一个范围内,而且在社会的等级阶梯里头是最低的。而且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这是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对儒和商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彼此是分离的,不能混在一起。

这个看法一点也不奇怪,在其他社会里也出现,如在欧洲的古典时代,即希腊—罗马时代,商人地位很低下,不能与贵族混在一起。中世纪主流社会依然歧视他们,在欧洲中世纪里,特别是跨国商人和金融业者,主要是犹太人或亚美尼亚人,这些非主流的种群在做。犹太人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只能做基督教徒所不齿的商业。所以马克思说,他们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空隙中,就像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他们也是分开的。所以这个分开不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它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中国商人曾经在战国时期有相当的发展,到汉代前几十年放任的风气下有所发展,一旦到儒被尊起来之后,商的末日就到了,汉武帝采取的政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严厉地打击商人的运动。政治上,贾人不得仕宦为吏,商人被编入市籍,后代也不得改变。他们的活动都被国家控制,最有赚头的这些行列都被国家收为国有。商人不准购买土地,如果你购买土地,变成一个大家羡慕的地主的话,那你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另外,打击商人的运动,相当于现在的偷税漏税。所以,汉武帝时代,商人中等以上的大概都破产了,对商人的歧视和打击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这个政策到了汉武帝以后时松时紧,精神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了明代“贱商”的传统可以看到,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能穿绢布。如果农民之家,只有一个人是商贾者,不许穿细纱。到了明武宗正德元年,商人不准穿貂裘。为什么商人被歧视?因为商人的特点是求利,不求利,那做什么商人?这个特点,马克思引用过一个话,有利,它就敢什么都做。中国的商人之祖,白圭。到了唐朝,元稹写的诗,只要有乐,什么事都可以做。后世遗传下来的陶朱公商训,这是谈明朝以前的商人。但事情在逐渐发展变化,到了明朝中后期,阳明学兴起,不应该歧视商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就对四民观(士农工商)提出了挑战。王阳明还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这个时候,社会确实发生变化了,很多人也觉得我不一定要做官,不一定要考公务员,我们经商、下海也挺好的。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针对商人写的道德的教训。大家可以看,一个流行很广的《劝号谱》,首先是要做一个好人,应该怎么做好人,而且不能耍奸、欺市、愚民。到了后期,商人已经成熟,而不像早期一样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已经成熟了,过去大家对商人诟病,期盼最厉害的是,不讲信誉,就是求利、害人,现在商人推出他们的神——关公,关公是最讲忠信的。

这时候出了大量的商书,里面强调对商业道德和商人伦理。专门讲你怎么做,这面例如诚、人伦等,它不是照抄儒家的信条,必须做一个好人,必须诚信,取得社会对你的接纳,你才能够做大生意。出现了很多通俗的教材,这个教材近年来发现大部分在山西,不识字的小孩都在背诵这些,从小对他的人格有一个熏陶和塑造。这是典型的《劝世歌》。同时,国家也不将他们再当做一个异类,因为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地方做事。打倭寇的时候,商人积极地捐资。平定准噶尔的时候,商人捐了大量的钱,为国库捐的国费以亿两计。鸦片战争当中,商人还捐了军舰给清朝对抗英国人。改变了过去白圭、元稹描写的那种只要有利,什么都敢干,现在也将他们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益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就被社会接纳,他们自己尽量地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所以这个时候形成了“儒商”这个概念。这是韩国学者朴基水算的,鸦片战争捐的钱达到那么多,以前70年捐了那么多。还有地方上的公益。所以,到了当代儒商,我们就回到一开始说的那个问题,什么叫儒商?当时到了明朝出现王学的兴起有密切关系,那是社会融合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到了明朝出现儒商,到了清朝达到成熟,到了20世纪中期,因为整个商业都被国有化,不需要商人之后,它自然消失。现在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商业又出现,无论是国家商人或民间商人又出现,所以社会需求又在出现,对于儒商的召唤也就重新出现。所以,最后,什么叫当代儒商?当代儒商就是这样,与过去儒商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内容摘要摘自速记稿,内容已经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