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往期>>
与会专家

内容摘要

大家好,我是博雅行的张志滨,前面专家的发言,我收获很大。我去年也来过,今年是第二年。去年我也是作为一个对话环节在讲的。博雅行刚开始,但一年来,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工作。本质上是做跨国领导力研究和跨国文化的沟通,那我今年带了几个团去日本、美国、法国参观当地的人文,有带企业家、朋友,也有带小孩子去的,感触非常多。

我想分享一下,比较一下中国的企业比20年前“走出去”的是不一样的。如果20年前有企业“走出去”是“单打独斗”的,是属于策略型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基于资源和产能的输出,而且是成体系的“走出去”。我也发现很多华人在海外的企业,“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在海外很成功的企业相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更重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建设,甚至他们原来的很多企业大学现在都改成书院了,进到企业大学里头就像进到了有文人字画、圣人像、古琴,非常地不一样。为什么这些企业需要中国文化?很简单,以前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只能是中国人挣中国人的钱,在那里造一个小气候。出去以后,无法与当地人沟通,就围成一个圈,自己吃,形成小气候,走不开,很难适应,很难谈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落不了地,很多情况下会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待遇等。

今天,这些企业如果要做得好的话,其实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我觉得法国,我这一次带团去法国,去埃菲尔铁塔,旁边有一个博物馆,是总理希拉克办的,他定义这个博物馆是被我们羞辱过和侮辱过的人所修的,所以收集了很多非洲的艺术。法国企业通过这个博物馆会非常了解那个地区的文化,非常尊重那个地区的问题。所以我在反思,中国的企业家“走出去”之前有多少去了解那边的文化,有多少去尊重那边的文化?一方面,我看中国企业,有时候做得并不是很到位,比如有一些中国企业到那边去看不起那边的文化,甚至中国的建筑公司在非洲工程项目结束以后,管子里都塞满了象牙偷偷带回中国。企业“走出去”,真正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受人尊重的企业,受人尊重的企业这里有很多文章要做。我也没有什么呼吁的地方,如果这些企业打算长期在海外投资或持续性发展,或将多元化市场作为重点的话,那这个企业就应该去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去学习它,倾听相关利益方的期待。

另外,我也带我的行程团去海外的时候,我其实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人,每当在海外看到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时,我有一种喜悦的感觉,这些东西都属于不会说话的“大使”,大家在解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时会有另外一种解读,对中国而言非常有意义。这些文物放在那边,甚至比放在中国博物馆,比今天来说更有意义,因为这个世界是文化的。所以希望博雅行明年能够继续带一些工业访问团到美国、德国等企业或大学做深度交流,这是我们要做的,后续会出出版物和产品,给企业有更多的借鉴,或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可以有双向的借鉴。谢谢!

李克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过去中国的企业出去真是单打独斗。现在都是中国企业到哪儿去买了人家一个大企业,平均每个礼拜都要买人家一家大企业。所以,现在真的是风水轮流转,不一样。一方面,企业“出去”,对于企业本身而言,要做得成功,对当地的人文、风情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出去的企业,其实就是代表我们中国,那出去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对政府,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国企业,所以,企业有很大的责任。
  (摘要内容摘自速记稿,内容已经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