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讲三部分:第一,儒家潜在的普世价值,第二,商界该如何看待孔子儒家精神中的良知;第三,儒家作为一种信仰的意义。
儒家思想是基于人性的普世追求
儒家的想法主要基于人性,而所有人的人性都是相似的。因此,儒家的思想具有普世性,它的想法都和世俗相关,没有神秘主义色彩,也没有超出正常人理解之外的要素。但这种思想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一些准则、想法以及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已经古旧了,为了今天在全世界更好地倡导儒家精神,我在曲阜儒学新院重新编修了《论语》,把孔子的话删减至20%左右,使它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我觉得,这是关于孔子想法的一个非常好的介绍性文字。
义就是利,德不孤必有邻,然后“既富又仁”
下面讨论几个概念。100多年之前涩泽荣一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展示了儒商形象: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算盘意味着从商,《论语》代表着儒家的精神,用这样一种对比产生出一种戏剧化的效果。
第一个概念,是义的含义。涩泽荣一提出,义代表什么?义意味着公平,如果要实践义的话,它会成为一种长期性的利,实践义需要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公正性,这样义会给你带来很好的关系和许多好友,他们愿意支持你,表面上,义似乎与利有冲突,如“见利忘义”,但长期来看,我们可以证明义本身就是利。
第二个概念,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 我们实施美德,执行道德,就可以将别人吸引到我们周围,大家愿意跟我们合作,甚至会帮助我们。我曾参与航运,而且很多次都得到了银行家、造船商、保险公司等人士的支持和陪伴,正是他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能够在商业中获得成功,“德不孤,必有邻”,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念。
第三,孟子借用阳虎的话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其意为仁义不能兼得。在农业经济条件下,一块土地能生产多少粮食是固定的,如果你是地主,给农民多,自己就少了,如果把粮食都留给自己,那就不仁义。但今天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业的生产效率不能同日而语,即使是农业,也是可以工业化生产。在如今的世界,我们可以既富足,又仁义。
所以,义是我们长期的优势,“德不孤,必有邻”是必要条件,我们必须要依赖别人。当今世界,一个人是可以变得富有,同时也有仁义,两者可以兼而有之。
践行乐道,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信仰与商业是什么关系?别人信了儒学,那儒学中的一些理念就能应用于商业。如何将其视为信?因为有特定的精神特质。孔子一直非常乐意地践行道。道不是道家的“道”,从儒学的角度讲,道指各种真理和原则的结合,是一种统称,所以孔子非常高兴能够践行道。他其实是一个非常诚信的学徒。孟子尽管跟孔子相差很多年,但思想上非常相近,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儒学人士用道来进行修身,从而获得自身的一些满足。因此就本质而言,作为儒学人士,我们会乐道。这种想法在古希腊也有呼应。亚里士多德也有美德,所有有美德的,这是一种非常开心的体验。
这三位哲学家以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思想,乐道、以道修身以及培养自己的美德。我们可以统称为信。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精神和道德上的愉悦,这能够加强我们的信仰,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地相信儒学。
(本文整理编辑自现场速记稿,尚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